鄭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9月16日

中國鄭氏的由來

鄭姓原出自姬姓,發祥地為鄭國,為華夏祖先黃帝的後裔。在中國的早期歷史上,鄭姓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業績。5000多年前,軒轅皇帝以姬水為姓,建都有熊,後來春秋時期的鄭武公、鄭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國都。黃帝的第五世孫后稷是鄭姓的血緣始祖。黃帝的第19代孫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兒子姬發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為周武王。因此鄭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後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周厲王少子)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定國號為“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鄭國由此誕生。姬友死後諡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到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到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躲避戰禍的辦法。太史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位於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虢(河南滎陽東北)、鄶(今河南密

贊助廣告

縣東南)兩國之間,土地富饒,交通方便,是個既比較安全、又可圖日後發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兒女先安排到那裡。鄭桓公採納了太史伯的建議,於公元前772年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今滎陽京襄城村),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之機,先後攻滅鄶、虢,建立新的鄭國,定都新鄭(今屬河南)。鄭國在春秋初年為強國,後漸衰弱,共經歷了23君,計431年,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遷於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以原國名訂姓氏,就是鄭氏。

贊助廣告

對於上述情況,《新唐書"宰相世系》曾有過簡要敘述:“鄭氏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是為桓公,其地華州鄭縣是也。生武公,與晉文佛夾輔平王,東遷於洛、徒溱、洧之間,謂之新鄭,其地河南新鄭是也。十三世孫幽公為韓所滅,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民。”按《史記"鄭世家》,幽公被韓武子所殺,幽公弟駘立,是為儒公;儒公被弒,幽公弟乙立,是為鄭君;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並其國”。

鄭姓始祖世系如下: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鄭姓的由來?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姓鄭的人

鄭姓

一、姓氏源流

鄭姓源出於姬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記載,周宣王靜分封其母弟於鄭國 ( 在今陝西華縣以東) 是為鄭桓公,桓公之後,鄭武公遷都於新鄭,為春秋時的鄭國。後為韓國所滅。其遺族散居於淮陽,商丘一帶,以原國名「鄭」為姓,稱鄭氏。鄭恆公就成了鄭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佈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在戰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佈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臺灣,始於鄭成功;播遷至海外,始於清朝,現分佈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三、歷史名人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板橋體"獨具風格,號

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寶,回族。明入宮為宦官,後從燕王起兵,有

功,賜姓鄭,曾奉命率艦隊七下西洋,途經三十餘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

紅海和伊斯蘭聖地麥加。

鄭 國:戰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

字"鄭虔三絕"。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

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百家姓鄭姓起源及家譜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鄭國滅亡,以國為姓時,鄭氏已有四支:南鄭與山東支脈較弱,河南的兩支較為昌盛。

南鄭一支:

鄭武公東遷後,留下在原址(陝西華縣)的一些鄭國宗室人員,當戎狄入侵時,南遷到今漢中地區建“南鄭”,為首者稱南鄭君。後來成為秦國的南鄭縣,其宗室子孫,亦以鄭為姓,散居四川、陝西各地。

東鄭一支:

在今山東費縣城東,有一支很早的鄭氏,這是鄭國建立初期,周王室將魯國境內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鄭莊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邴”(即今山東費縣城東18裡)的地方,作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並有宗室人員駐守,鄭國滅亡後,也以國為姓,成了山東早期的鄭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鄭國(即鄭邦)應為該支。邴地因在魯國,鄭氏故又稱“魯人”,就地繁衍,即為東鄭。

河南的兩支:

一支是韓滅鄭後,遷陳、宋之間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魯公之後,在歷史上影響較大。早在鄭國被韓滅亡之際,原鄭國貴族中改姓為鄭的人投奔散居在陳、宋之間。由於這一地區是韓國和魏國的勢力範圍,鄭國滅亡後他們也分別被稱為韓國人或魏國人。魯公之子琚,仕魏為大夫;琚公之子無悔,仕魏為新築大夫;無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後攜范雎奔秦,封關內侯大將軍,後為趙兵所困降趙,封武陽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隨父降趙,而繼續仕魏,並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築君,魏亡為庶民;徽公長子昌,初為秦吳縣令,後隨楚項王起兵討秦,受封韓王,又稱鄭韓王。鄭韓王為楚守,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使韓襄王孫信破鄭昌於陽城,以信為韓王(稱韓王信),鄭昌認為分封已不合時宜,因而歸附劉邦,參加了助漢統一的征伐討平中。楚漢之間的戰爭進入第三年,“楚漢相爭,鴻溝為界”,在北廣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一幕。族人、部將鄭忠對劉邦建議說: “楚軍強盛,應高壘深塹固勿戰,待敵疲勞時再出擊”。劉邦納其言,果獲大勝。昌公之子榮,陳(今河南淮陽)人,隨父參加了項羽起義,項羽敗於漢,劉邦要求原項羽部將註冊登記,以便授官,獨鄭榮懷念項羽不肯登記,被漢逐出,漢文帝時憂憤而死。榮公之子當時,為陳人,行俠仗義,漢景帝時拜為太子舍人,漢武帝時先後任濟南太守、江都相、右內史,位列九卿。鄭當時對待賓客惟恐不便,對待長者惟恐不尊,對年輕人惟恐屈才,他常說:“賓客來到,無論貴賤,都要接待!”故《漢書》作者班固說:“張譯之守法,馮唐之論將,汲黯之正直,鄭當時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鄭當時一次推士,因輕信讒言而失誤,被人彈劾,下獄治罪,贖買出獄,廢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遷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無餘資,靠親友接濟辦了喪事。當時公之子韜;韜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長子房,漢中大夫,次子遠遷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趙王相;季公之長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戀祖地,舉族遷回,死後歸葬祖塋——廣武原;奇公之長子積(華縣令)遷至河南新野,為南陽鄭氏始祖。以後失譜,歷經數代,至裔孫珥公,於明初遷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鎮西大村),為現居鄭氏人數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鄭氏宗祠”,其子孫又播遷周圍縣、鄉、村。1992年,臺灣鄭氏宗親訪問團一行23人,尋根謁祖,曾到此祭祀,盛況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後漢西河太守;樨公之長子賓,居山東高密,漢光祿大夫;賓公之三子鄭興,河南開封(今開封市)人,後漢經學家,靖南將軍;興公之子眾,後漢大司農,出使匈奴,因維護了漢朝尊嚴,拜為中郎將,......餘下全文>>

鄭氏起源

鄭氏起源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西周時,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於鄭,為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預見西周將亡,就把部族國人遷到東虢川guo]和鄶[kuai]國之間。鄭武公繼位後,先後攻滅了東虢和鄶國,成立鄭國,建都新鄭。春秋初年成為強國。戰國時,鄭國被韓國所滅。其子孫播遷陳國與宋國之間,以原國名“鄭”為氏。

鄭姓氏的來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譁 2.出自少數民族。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賜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後代,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漢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鄭姓。

鄭姓氏的由來

姓氏起源  一說:

鄭姓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來源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於槿林(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即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見幽王無道,便向當時的智者太史伯詢問自保之計。太史伯說,在洛水以東,黃河、濟水以南的虢、鄶兩諸侯之間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產富饒,可以在那裡安置家室和財產。桓公依計而行,可惜還沒來得及安頓好,就在“犬戎之難“中被殺害了。此後,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幫助周平王鞏固了東周,因功被賞了虢、鄶之間的土地,在那裡建立了新的鄭國。由此,鄭氏子孫便在這裡發展繁衍起來,世襲鄭公稱號。公元前375年,鄭被韓所滅。鄭國遺族從此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為鄭姓。鄭國的最後一位國王鄭幽公生公子魯,魯7世孫鄭當時在漢代任大司農。鄭當時之5 世孫鄭稚漢末自陳遷至河南開封,從此定居在那裡。晉時置滎陽郡,逐成為滎陽開封人。此後,天下鄭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滎陽。鄭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氏遍天下”的說法,所以,鄭姓的主要發源於今河南中部一帶,這裡在古代曾是滎陽郡的管轄範圍。現在,河南中部還有一個滎陽市。

又說:

根據《姓纂》的記載,鄭之得姓,是開始於周厲王最小的兒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後,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 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 當時的鄭地,就在現在河南鄭縣一帶,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現在河南還有一個新鄭縣,根據考據,這也是一個因鄭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這個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來的鄭國,雖然在戰國時被韓所滅,子孫流離分散於河南境內各地。但是,到了漢唐之後,卻大放光芒,為中華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專治經學的學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鄭”,指的是鄭眾和鄭玄,而以鄭玄所享的名氣為盛。 鄭玄是東漢人,一生沉浸諸經,所注之經書有易、詩、書、禮、禮 儀、論語、孝經、尚書大傳等,是一位名實相符的大學者,不但在兵荒 馬亂的東漢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現在,也備受後人的敬仰。

鄭姓的來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2.出自少數民族。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賜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後代,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漢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鄭姓。

鄭姓的來源?

姓氏:鄭 祖籍:河南

祖宗:鄭桓公 郡望:滎陽郡

分類:以國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佔據,鄭人奔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氏,就得鄭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黃帝裔孫后稷之後,遠祖鄭桓公,得姓始祖鄭友。《史記》記載,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鄭,建立西周最後一個諸侯國,史稱鄭桓公。幽王時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見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預感將發生變亂,便問計太史公,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名“京”之地,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②出自少數民族。回族中較有影響的鄭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賜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鄭和養子鄭賜後代,原是來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漢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鮮、瑤、京、納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鄭姓。

雷州東里鎮鄭氏起源分佈

東里鎮位於雷州半島東部,又是東海岸的一個小半島,面積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下轄21個管理區,132個自然村,人口67276人。

鎮政府所在地--東里圩,距雷城41公里。農業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為主。番薯尤為出名,每年種植2萬多畝,最高畝產1.2萬斤。總產3萬多噸。沿海漁業和鹽業比較發達,大小船隻920艘,每年捕撈大蝦、墨魚、鯧魚、魷魚、海蟹等魚產品,產值2000多萬元。海水養殖聞名省內外,精養蝦池一萬多畝,年產對蝦1000噸以上,產值3000多萬元。是雷州市對蝦生產的主要基地。

泥蚶螺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海鮮,已有500多畝,產品銷往汕頭和港澳,很受歡迎。東里地下礦藏比較豐富,已發現的有鋯英礦、鈦鐵礦、金紅礦和機毒礦。

鄉鎮企業有冷凍廠、對蝦飼料廠、制磚廠、金屬選礦廠和皮革廠等。 雷州市東里鎮地處雷州半島東部沿海,三面環海,是典型的沿海鄉鎮,鎮政府所在地-東里圩,距雷城41公里。區域面積1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607畝,蝦池面積2.2萬畝,海岸線長42公里。

全鎮現有20個村委會1個居民社群,共202條自然村,82833人。該鎮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農民主要種植番薯、水稻,農作物結構單一,產量低。

近年來,該鎮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特別是對蝦養殖,養蝦業的發展帶動了蝦料銷售、對蝦加工、運輸、餐飲等相關行業。2008年,全鎮生產總值4.1億元,養蝦產值達2.3億元,佔全鎮經濟總值一半以上,養蝦業已發展成為該鎮支柱產業。

摺疊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東里鎮有東里中學,東里二中,東里中心小學及下割各管區小學共36所,其中以東里中學最為著名,目前在校學生3000多人,其中初中學生2900多人,高中學生500多人,是目前東里鎮最高的學府,曾經培養了很多著名的人才,其中有:麥堪成(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麥教猛(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等為國家及地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東里中學也是雷州市的面上中學中名列前茅中學之一

鄭姓的來源

一說:

鄭姓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來源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於槿林(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即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見幽王無道,便向當時的智者太史伯詢問自保之計。太史伯說,在洛水以東,黃河、濟水以南的虢、鄶兩諸侯之間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產富饒,可以在那裡安置家室和財產。桓公依計而行,可惜還沒來得及安頓膽,就在“犬戎之難“中被殺害了。此後,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幫助周平王鞏固了東周,因功被賞了虢、鄶之間的土地,在那裡建立了新的鄭國。由此,鄭氏子孫便在這裡發展繁衍起來,世襲鄭公稱號。公元前375年,鄭被韓所滅。鄭國遺族從此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為鄭姓。鄭國的最後一位國王鄭幽公生公子魯,魯7世孫鄭當時在漢代任大司農。鄭當時之5 世孫鄭稚漢末自陳遷至河南開封,從此定居在那裡。晉時置滎陽郡,逐成為滎陽開封人。

又說:

根據《姓纂》的記載,鄭之得姓,是開始於周厲王最小的兒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後,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的子孫以 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 當時的鄭地,就在現在河南鄭縣一帶,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現在河南還有一個新鄭縣,根據考據,這也是一個因鄭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這個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來的鄭國,雖然在戰國時被韓所滅,子孫流離分散於河南境內各地。但是,到了漢唐之後,卻大放光芒,為中華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專治經學的學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鄭”,指的是鄭眾和鄭玄,而以鄭玄所享的名氣為盛。 鄭玄是東漢人,一生沉浸諸經,所注之經書有易、詩、書、禮、禮 儀、論語、孝經、尚書大傳等,是一位名實相符的大學者,不但在兵荒 馬亂的東漢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現在,也備受後人的敬仰。

鄭姓始祖世系如下: 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發(周武王)→姬誦(周成王)→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共王醫扈→懿王燮→夷王燮→厲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靜→封姬友(鄭桓公)於鄭。

相關問題答案
鄭姓起源?
鄭姓起源和歷史?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