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大暑的來歷是什麼?

大暑(great heat)

大暑----[Great heat]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贊助廣告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我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一年中最緊張、最艱苦攻頂烈日戰高溫的“雙搶”戰鬥已拉開了序幕。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幹一磚”,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溼度佔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裡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贊助廣告

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稻在田裡熱了笑,人在屋裡熱了跳。”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溼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顯得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

暑是炎熱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

一般說來,大暑節氣是華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華南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也是華南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最頻繁的時期。

大暑前後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於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華南西部入伏後,光、熱、水都處於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華南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禦伏旱,除了前期......餘下全文>>

大暑由來100字

據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1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1天為夏至,最長的1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到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24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5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4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零攝氏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大暑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事

2014年大暑時間(2014年7月23日 05:41 - 2014年8月7日 22:0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見小暑」。《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大暑三侯

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是在每年這個時候由腐草變成的。

土潤溽暑:土地很潮溼。

大雨行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

大暑為什麼要喝羊肉湯?這風俗的由來誰知道?

大暑怎麼會喝羊肉湯呢,應該喝綠豆湯吧。 羊肉湯是暖性的,應該在大寒天喝。

滿意請採納

送大暑船作文要有來歷、場面、特點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從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4日。  二 十 四 節 氣 表  (按公元月日計算)  七十二候  季節 月份 節 氣 太陽到達黃經 第一候 第二候 第三候  春 孟春 立 春 315° 東風解凍 蟄蟲始振 魚上冰  2月3——5日  雨 水 330° 桃始花 倉庚鳴 鷹化為鳩  2月18——20日  仲春 驚 蟄 345° 獺祭魚 鴻雁來 草木萌動  3月5——7日  春 分 0° 玄鳥至 雷乃發聲 始電  3月20——21日  季春 清 明 15° 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 虹始見  4月4——6日  谷 雨 30° 萍始生 鳴鳩拂其羽 戴勝降於桑  4月19——21日  夏 孟夏 立 夏 45° 螻蟈鳴 蚯蚓出 王瓜生  5月5——7日  小 滿 60° 苦菜秀 靡草 小暑至  5月20——22日  仲夏 芒 種 75° 螳螂生 鵙始鳴 反舌無聲  6月5——7日  夏 至 90° 鹿角解 蜩始鳴 半夏生  6月21日——22日  季夏 小 暑 105° 溫風至 蟋蟀居闢 鷹乃學習  7月6——8日  大 暑 120° 腐草化為螢 土潤溽暑 大雨時行  7月22——24日  秋 孟秋 立 秋 135°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8月7——9日  處 暑 150° 鷹乃祭鳥 天地始肅 禾乃登  8月22——24日  仲秋 白 露 165° 鴻雁來 玄鳥歸 群鳥養羞  9月7——9日  秋 分 180° 雷始收聲 蟄蟲培戶 水始涸  9月22——24日  季秋 寒 露 195° 鴻雁來賓 雀攻大水為蛤 菊有黃花  10月8——9日  霜 降 210° 豺乃祭獸 草木黃落 蟄蟲鹹俯  10月23——24日  冬 孟冬 立 冬 225°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11月7——8日  小 雪 240° 虹藏不見 天氣上騰 閉塞而成冬  11月22——23日 地氣下降  仲冬 大 雪 255° 鴠鳥不鳴 虎始交 荔挺生  12月6——8日  冬 至 270°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12月21——23日  季冬 小 寒 285° 雁北向 鵲始巢 雉始雊  1月5——7日  大 寒 300° 雞始乳 鷙鳥厲疾 水澤腹堅  1月20——21日  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  [編輯本段]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餘下全文>>

24節氣的起源

24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執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迴歸年」或「太陽年」,其執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箇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 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 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 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裡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 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 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 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升高到極點。

大暑: 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 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 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

白露: 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 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 此......餘下全文>>

大暑最熱的一天作文

大暑節氣一般在公曆7月22日或23日。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大暑說: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rù)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溽,溼也,土之氣潤,故蒸鬱而為溼暑,俗稱齷齪熱是也;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民諺有:禾到大暑日夜黃;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炎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

24節氣的由來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從霜降說起 “小寒”要比“大寒”寒

夏至漫話 夏至習俗與氣候 冬至氣候及習俗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後,緊跟著後半開始,又見“春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麼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後半的“春夏秋冬”配上兩個“分”字,兩個“至”字。分是什麼意思?最簡單的“分”,就是“一分為二”了,可見這就表明,在這裡把一季“一分為兩半”了。那另外兩個“至”字呢?容易誤解為“到頭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麼到頭了?不要當作是一季到頭了,而是太陽向北或向南走到頭了,要回頭走了。確切追究這個“至”字的本義的話,“至”是極的意思。比如我們說“至少”,就是說不能再少了,少到極點了。夏至就是說太陽向北走到`極點了,要回頭了,但夏季並沒有完,而是剛剛到中點。冬至也是類似,太陽剛剛到極南點,開始轉向北了,冬季過了一半了。

通常把這八個節氣稱為四季八節。實際是四始八中。它們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麼意思呢?夏季不是熱天嗎?,冬季不是冷天嗎?為什麼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嗎?

這個問題提得確實有道理。難道古人給四季定歪了嗎?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奧祕。

原來冷和熱雖然是依賴太陽的照射,但人們感覺到的冷和熱卻是原因很複雜的,太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比如一個大房子兩頭有兩個門,冬天從左端門端進一盆火,慢慢向右門移動,最後從右端門端出去。您說是不是當這盆火移到中央的時候房子裡的溫度最高?肯定您說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門時溫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氣散熱是需要時間的,火移到中間時,熱還沒有來得及散開。太陽照射與此類似,影響氣溫的因素還要複雜得多。所以,季節的概念,最初發生時是很樸素的,根據人鍆的直接感受。當人們要定四季的準確概念,並想把四季概念納入曆法的時候,人們認識到不能僅僅根據氣溫來定四季。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歷時,氣溫也不總相同。因此必須找到最穩定的普遍適用的定四季的標準。我們聰明的祖先,找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太陽的南北位置。這個標準是天文標準。太陽的南北位置雖不能唯一決定一個地方的氣溫,但它能大體上有規率的影響一年中的溫度變化。因此按太陽的南北位置來定四季是有實際價值的。當然這樣定的四季必須與按氣溫來定的直感四季有區別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稱氣象四季。氣象四季不能作曆法四季。而剛才說的天文四季才能作曆法四季。氣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滯後,中國的黃河流域大概......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大暑的來歷?
小暑的來歷?
大雪的來歷?
關於大寒的來歷?
那達慕大會的來歷?
大熊星座的來歷傳說?
大熊星座的來歷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大暑的由來?
大熊星座的來歷?
大熊星座的來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