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人需要一次服裝文化自覺?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到維也納參加一個學術活動,會議開始前,同行的朋友們聚集在旅館門前,我突然有點驚訝:大約只有我沒帶西服,朋友們則紛紛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即

秋風:中國人需要一次服裝文化自覺

到維也納參加一個學術活動,會議開始前,同行的中國朋友們聚集在旅館門前,我突然有點驚訝:大約只有我沒帶西服,朋友們則紛紛穿上西裝,打上領帶。即使有一位朋友說自己從來不會打領帶,但至少,便褲上也穿了西服上裝。

到了會場,看到一幅更有趣的情景:大約只有中國學者穿著正式的西服,當然,來自中國臺灣、日本的學者似乎也大多穿著西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維也納本地學者,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學者,穿正式西服的反而不多,尤其是中青年學者,他們大多穿著休閒風格的西裝。為會議致開幕辭的維也納大學女性副校長穿著一件具有一定中國風的裙子。晚上被安排做重點講座的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只穿著休閒襯衫。

對此,我不知道朋友們是怎麼想的,反正我覺得有點尷尬,也有點傷感。朋友們都是文化人,但是,我不能不坦率地說,大家缺乏文化的自覺,當然是中國文化主體性之自覺。

在維也納討論的議題是辛亥革命以來一百年的革命與改革。不錯,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確實是一個革命的世紀,而且,從一開始,它就具有“大革命”的傾向,也即,不僅要改變政治運作架構,也要改變人民的風俗。只是最初,變革的專案還比較少,幅度比較淺。隨著時間推移,變革的範圍而不斷擴大,也越來越深刻。

而服裝始終是變革的物件。二十世紀前半個世紀,西式服裝大量引入,但此時人們還有較大自由選擇空間,不少學者還是著一襲長袍講課、接待賓客。五十年代後,列寧服則成為主流,而且高度統一。

大約從八十年代前半期,西式正裝再度流行起來。當時,中國正在奮力走出閉關鎖國的狀態,既有的服裝與此前的政治、社會心理聯絡在一起,繼續穿它,就是守舊的象徵,穿西裝則被視為對外開放的象徵。因此,主張改革開放的領導人帶頭穿西裝、打領帶,當時還引起不大不小的風波。

此後,西裝大規模流行:國家領導人在正式場合一律西裝革履,官員、商人、學者人人準備著一套、多套西裝,在正式場合穿著。不僅是在國外,更在國內。於是,在中國人的正式禮儀場合,西裝就成為標準服裝,以至於不少正式會議要求,非正裝不予接待。筆者參加若干電視節目錄制,編導總要叮囑穿正裝。問:何為正裝?答曰:西裝。對這樣的要求,我總會冷冷地回答:我沒有西裝,也不會打領帶、穿西裝。

相關問題答案
有錢人需要什麼服務?
從佘山地鐵站到上海外灘坐地鐵一個人需要多少錢 ?
筆記本需要一直充電嗎?
手工風箏需要什麼材料?
淘寶達人需要做什麼?
起訴別人需要多少錢?
智能機器人需要多少錢?
什麼人需要做激素六項?
買房子擔保人需要什麼?
老年人需要補充葉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