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在新發展程序中的光榮與夢想詳細看?
我們相信 是最大的品牌 原創品牌的崛起與國家復興緊密相聯 “一年改變不如想象,五年改變難以想象,十年改變不敢想象”。在過去的60年中,世
紡織服裝業在新中國發展程序中的光榮與夢想詳細看
新的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在全球範圍內促進了跨國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變化,由此促進了產業結構從縱向分工向橫向分工、部件分工的轉移。我們在跨國產業鏈中的地位升級,產業經濟從線性結構向網路結構演變,在世界範圍擴大貿易和投資,增加就業和收入;與此同時,虛擬經濟日益融入實體經濟和消費人群的日常生活,這就不斷增加了現代經濟的活力。
新經濟革命情況下世界經濟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工業結構的改變,以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交叉結合,都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事實上,我國紡織服裝業始終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
【歷史記憶】按可比價計算,2007年與2000年相比,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5.8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24%,7年增長了2.43倍;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了20.09%,7年增加了2.6倍;利潤總額年均增長23.47%,7年間增長了3.37倍;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12.06%,7年間增加了1.22倍;行業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8.65%,7年增長了2.31倍。出口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4.63%.7年共出口紡織品服裝7354億美元,是1978年到2000年22年間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64倍;7年間,固定資產投資是前22年的1.95倍,棉紗產量增長2.04倍,化纖產量是2.44倍,布的產量是1.38倍。
2007年,每新增億元固定資產新增用工386人,比2002年減少了424人。
7年間,我國紡織服裝業人均固定資產提高了28%,人均工業增加值提高了1.46倍。其中,狹義的紡織行業人均固定資產提高了54%,人均工業增加值提高了1.96倍;服裝行業人均固定資產提高68%,人均增加值提高了86%。
這些變化表明,在新時期,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增長方式在發生變化,全要素的生產率不斷提高,技術進步和自主品牌的貢獻明顯提高。
新時期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技術和品牌發展最快的時期,人力資源的素質不斷進步,生產過程、營銷過程、管理過程向科學化提升,成為該階段最大變化。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提供了最重要的內需支撐體系和內生動力。
在新的時期,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拉動作用越來越突出。
我國城市人均衣著支出已由1981年的67.56元上升到2007年的1072元;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由1981年的14.74元上升到2007年的192.6元。
2001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2008年超過3000美元。根據國際發展經驗看,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上,衣著消費要加快增長;達到3000美元以上後,消費者對時尚的要求會增加。
【歷史記憶】從1981年到2000年,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年均增加7.45%,高於同期生活消費增加值6.95%.
2000年後,這個數字有了很大變化。2000年到2007年,由於城市人口增長了1.35億人,農村人口相對減少8100萬人,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加權支出年均增長14.72%,比同期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13%,高出5.5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生產消費也進入了高增長期。
由於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衛生、農業、汽車、航空航天、交通等行業對紡織品的消費量大幅提高,如防護服、農業用膜、水利用防水用布、交通用土工布、汽車內飾等技術紡織品的需求增長迅速。
我國產業紡織品佔纖維總量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12%增長到如今的17%,增長速度超過了衣著的增加速度。而在未來規劃中,這一比重還將繼續增長。
新時期,產業之間的支撐體系進一步增強。包括資訊化技術、基礎建設(電力、交通、通訊),都成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新條件,這也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勞動力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在不斷提高。
對資源環境的約束進一步促進了產業升級。節能減排、環境治理,推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綠色紡織,都加強了對行業外部的推動力。
三大機遇正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業由大變強的外部和內部條件。
五大轉變
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啟示:必須加快轉變增長方式,這是紡織服裝業由大變強的最核心變化。
我國紡織服裝業要抓住這三大歷史機遇,加大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度,實現五大轉變:
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趨動轉變。大力推進自主研發、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裝置,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和品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產業升級。
從對資源消耗依賴型向資源節約型發展方式轉變。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經濟,節約纖維資源、能源、水源的資源節約型產業。
從犧牲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發展清潔生產,減少排放,加強環境治理。
從傳統粗放型產業組織結構向現代集約型組織結構轉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企業結構調整,加強產業叢集組織結構、跨國配置結構,包括跨國營銷渠道的建設,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進一步擴大資源、技術、生產、設計與研發、品牌、教育等全方位國際合作。
從市場秩序不夠完善向更完善的市場秩序轉變,提高市場效率。加強行業自律,繼續擴大落實紡織CSC9000T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歷史記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期而遇,使我國紡織工業遭受嚴重衝擊,國際市場萎縮,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虧損企業增加,固定投資出現負增長,從業人數減少,企業停產關閉增多,到2月底達到了谷底。
在中央大政方針和產業振興規劃指引下,從3月份開始,行業企穩回升:
穩住了國際市場份額。技術進步、結構調整的步伐明顯加快。5萬多戶規模以上企業內銷產值同比增速已經從2月底的6.63%上升到7月底的11.14%;紡織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5.8%上升到7月底的8.5%,其中7月同比增速達到11.3%.到5月底,行業利潤同比降幅收窄到0.14%,其中,3至5月份,同比提高5.06%.31%的規模以上企業平均利潤率由上年的7.61%上升到8.34%.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從2月份下降6%回升到7月份的6.35%.
從企業執行看,東部沿海企業訂單開始增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在增長。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五大轉變正在積極推進之中,效果已初步顯現;中央的大政方針和對紡織工業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正在發揮作用,我國紡織工業目前已經企穩回升。
我國紡織服裝業將通過這些努力,把加快走出困境與中長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實現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