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在新發展程序中的光榮與夢想詳細看?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我們相信 是最大的品牌 原創品牌的崛起與國家復興緊密相聯 “一年改變不如想象,五年改變難以想象,十年改變不敢想象”。在過去的60年中,世

紡織服裝業在新中國發展程序中的光榮與夢想詳細看

我們相信

中國是最大的品牌

中國原創品牌的崛起與國家復興緊密相聯

“一年改變不如想象,五年改變難以想象,十年改變不敢想象”。在過去的60年中,世事變遷幅度之大讓人恍若隔世。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

豐富多彩的內容壓縮在短暫的60個春秋之中,令人目不暇接。正是在這種超常規的發展中,中國紡織服裝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這是一段值得紀念的歷史。毫無疑問,中國紡織服裝業今天的輝煌無不來自於新中國60年的發展。

已故時裝大師伊夫·聖洛朗說過:“我們活在什麼世界,便穿成什麼樣子”。可以說,新中國60年發展程序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紡織品服裝的變遷。

讓我們穿越60年的時光,去重溫中國紡織服裝業在新中國發展程序中的光榮與夢想。

兩個30年

1949年~1978年,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

1979年至今,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可謂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是在經濟基礎極為薄弱的情況下進行著戰後經濟恢復。紡織工業也不例外。1949年,我國人均棉布產量只有7尺,尚不夠做一套成人服裝或一床棉被。

【歷史記憶】建國之初,中央派陳雲同志親自到上海抓"兩白一黑".所謂"兩白"中的"一白"就是指紗布。當時,毛主席關心,周總理親自抓棉花工作,主持召開全國棉花工作會議。

新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建設,就是在這樣一種內在基礎薄弱、外有西方國家封鎖的艱難情況下展開的。

在“一五”期間,除了向蘇聯學習一些建廠經驗外,大規模發展和生產基地建設都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去完成的。

我國先後建立了一大批紡織工業基地,如鄭州、西安、咸陽、湖北、上海、天津、青島、上海、北京等。到20世紀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解決了人民衣著消費的基本生活需要。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沒收官僚資本企業,對民族資本企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新的企業,我國紡織機械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在"一五"期間,新中國紡織機械工業已初具規模,實現了從以修配為主到以製造為主的轉變。

【歷史記憶】在此期間,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的工廠,上海第一、第二機械廠,青島第一機械廠和天津第一機械廠,改為國營企業,還接收了中國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總廠、分廠和遠東針布廠,改為公私合營企業,同時陸續建設了經緯紡織機械廠、鄭州紡織機械廠和瀋陽紡織機械廠等一批大型的新企業,壯大了中國紡織機械的製造力量。

1957年,我國逐漸恢復安東化纖廠(後為丹東化纖廠)和安樂人造絲廠(後為上海化纖四廠)。國家又成套引進粘膠長絲技術建設保定化纖廠,引進尼龍長絲技術建設北京合成纖維實驗廠,拉開了新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序幕。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初步形成人造纖維工業體系。國家在消化吸收進口裝置、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南京化纖、新鄉化纖等一批粘膠企業。

【歷史記憶】1963年,我國引進日本萬噸級規模維尼綸技術和裝置,建立北京維尼綸廠。之後10多年,全國範圍內“翻版”建設了9家萬噸級維尼綸廠。

20世紀70年代,我國先後建成上海金山、遼陽、天津、四川川維四家大型石油化工化纖聯合企業。我國化纖工業初具規模。

20世紀80年代,國家成套引進大規模、大容量聚酯生產技術,重點建設儀徵化纖、上海金山二期工程。

至七五末,我國已能生產所有的常規化學纖維,產能達到180萬噸,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化纖工業體系。

我國紡織工業在第一個30年程序中的主要成就,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

改革開放後,我國紡織工業持續高速發展。

1995年,我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

1983年,隨著布票的取消,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標誌著,中國人民的衣著消費開始從數量的滿足進入對品質、品種、審美要求的新階段。

【歷史記憶】1978年到1984年,正值中國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啟動和區域性試驗的階段。紡織工業開始實施“轉軌變型”。

1979年~1981年,紡織工業生產大幅提高,生產平均年遞增速度達到18%以上。1982年,全國棉布產量達到153億米。

由於紡織產量的迅速增長,改變了市場的供應形勢。1983年12月,國家決定停止實行了29年的棉布限量供應辦法,實行敞開供應。

這標誌著紡織工業的發展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轉折,也是歷史性的里程碑。

   1992年紡織企業淘汰100萬棉紡錠,以後又實施國家貸款壓錠改造專項壓縮500萬錠。

由於紡織低層次的重複建設,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到1996年,國有紡織企業虧損億元,紡織行業成為全國工業中最困難的行業。

1997年,中央確定把紡織行業作為國有企業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臺一系列支援政策。

1998年,突破口工作首戰告捷,壓縮淘汰落後棉紡錠512萬錠。

到1999年,國有紡織企業實現整體扭虧為盈,紡織行業逐步走出困境,進入產業升級的新階段。

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紡織服裝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吹響了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的號角。

三大機遇

全球化深入發展,加快了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化程序。

新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加快了我國紡織工業以採用高新技術為主要標誌、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產業升級程序。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提供最重要的內需支撐體系和內生動力。

在我國紡織服裝業進入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正面臨三大歷史機遇:

經濟全球化發展加快了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化程序。

經濟全球化對紡織行業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就是取消了配額。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情況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成為外貿出口競爭優勢最明顯的行業。

【歷史記憶】197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24.31億美元,僅佔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3.5%.到了2000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4.8%.2007年,達到1756億美元,約佔世界的30%.

從貿易方式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由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轉型。2007年,一般貿易比重已提高到72.41%,超過全國一般貿易比重28個百分點,顯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產業鏈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斷增強。

在全球化時代,我國紡織服裝業加快國際化程序的另一個表現,我們不僅出口發展迅猛,而且發展了跨國配置資源的能力。

【歷史記憶】到2007年,規模以上企業的資本中,國家資本已經從改革開放之初佔絕對多數下降到4.93%,比當時全國工業國有資本的比重21.16%低16.33個百分點。集體資本佔2.58%,外資37.24%.這反映出我們大量吸收海外資金、技術、人才。國有控股企業的出口交貨值佔全國比重為2%,就業崗位佔7.3%,外資企業出口佔全行業1/3,就業崗位佔規模以上企業的30%。

跨國交換不僅引進來,而且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我國紡織品出口中屬於品牌產品出口的企業,29%都是自主品牌。服裝也從最初的加工貿易,發展到貼牌生產,再發展到品牌出口。

我國在海外的紡織服裝業投資也得到了發展。

【歷史記憶】我國在海外紡織服裝業投資,最早在周邊國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和非洲國家進行。如今,已經有品牌企業在日本、歐洲、美國進行投資。

家紡企業亞光在美國紐約市場和澳大利亞市場佔有重要地位。

波司登男裝先是進入英國一家零售公司的87家店面銷售,去年,又在英國開設了兩家波司登男裝專賣店。更多企業雖尚未在海外開店銷售,但實際上已經進入國際市場。

新的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加速了中國紡織服裝業向創新型產業轉變。

新的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力,在全球範圍內促進了跨國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變化,由此促進了產業結構從縱向分工向橫向分工、部件分工的轉移。我們在跨國產業鏈中的地位升級,產業經濟從線性結構向網路結構演變,在世界範圍擴大貿易和投資,增加就業和收入;與此同時,虛擬經濟日益融入實體經濟和消費人群的日常生活,這就不斷增加了現代經濟的活力。

新經濟革命情況下世界經濟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工業結構的改變,以及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交叉結合,都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事實上,我國紡織服裝業始終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

【歷史記憶】按可比價計算,2007年與2000年相比,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5.88%,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24%,7年增長了2.43倍;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了20.09%,7年增加了2.6倍;利潤總額年均增長23.47%,7年間增長了3.37倍;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12.06%,7年間增加了1.22倍;行業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8.65%,7年增長了2.31倍。出口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4.63%.7年共出口紡織品服裝7354億美元,是1978年到2000年22年間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64倍;7年間,固定資產投資是前22年的1.95倍,棉紗產量增長2.04倍,化纖產量是2.44倍,布的產量是1.38倍。

2007年,每新增億元固定資產新增用工386人,比2002年減少了424人。

7年間,我國紡織服裝業人均固定資產提高了28%,人均工業增加值提高了1.46倍。其中,狹義的紡織行業人均固定資產提高了54%,人均工業增加值提高了1.96倍;服裝行業人均固定資產提高68%,人均增加值提高了86%。

這些變化表明,在新時期,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增長方式在發生變化,全要素的生產率不斷提高,技術進步和自主品牌的貢獻明顯提高。

新時期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技術和品牌發展最快的時期,人力資源的素質不斷進步,生產過程、營銷過程、管理過程向科學化提升,成為該階段最大變化。

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提供了最重要的內需支撐體系和內生動力。

在新的時期,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拉動作用越來越突出。

我國城市人均衣著支出已由1981年的67.56元上升到2007年的1072元;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由1981年的14.74元上升到2007年的192.6元。

2001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2008年超過3000美元。根據國際發展經驗看,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上,衣著消費要加快增長;達到3000美元以上後,消費者對時尚的要求會增加。

【歷史記憶】從1981年到2000年,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年均增加7.45%,高於同期生活消費增加值6.95%.

 2000年後,這個數字有了很大變化。2000年到2007年,由於城市人口增長了1.35億人,農村人口相對減少8100萬人,全國城鄉居民衣著消費加權支出年均增長14.72%,比同期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13%,高出5.5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生產消費也進入了高增長期。

由於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衛生、農業、汽車、航空航天、交通等行業對紡織品的消費量大幅提高,如防護服、農業用膜、水利用防水用布、交通用土工布、汽車內飾等技術紡織品的需求增長迅速。

我國產業紡織品佔纖維總量的比重已經從2000年的12%增長到如今的17%,增長速度超過了衣著的增加速度。而在未來規劃中,這一比重還將繼續增長。

新時期,產業之間的支撐體系進一步增強。包括資訊化技術、基礎建設(電力、交通、通訊),都成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的新條件,這也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勞動力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在不斷提高。

對資源環境的約束進一步促進了產業升級。節能減排、環境治理,推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清潔生產、綠色紡織,都加強了對行業外部的推動力。

三大機遇正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業由大變強的外部和內部條件。

五大轉變

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啟示:必須加快轉變增長方式,這是紡織服裝業由大變強的最核心變化。

   我國紡織服裝業要抓住這三大歷史機遇,加大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力度,實現五大轉變:

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趨動轉變。大力推進自主研發、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裝置,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和品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產業升級。

從對資源消耗依賴型向資源節約型發展方式轉變。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經濟,節約纖維資源、能源、水源的資源節約型產業。

從犧牲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發展清潔生產,減少排放,加強環境治理。

從傳統粗放型產業組織結構向現代集約型組織結構轉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企業結構調整,加強產業叢集組織結構、跨國配置結構,包括跨國營銷渠道的建設,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進一步擴大資源、技術、生產、設計與研發、品牌、教育等全方位國際合作。

從市場秩序不夠完善向更完善的市場秩序轉變,提高市場效率。加強行業自律,繼續擴大落實紡織CSC9000T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歷史記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期而遇,使我國紡織工業遭受嚴重衝擊,國際市場萎縮,國內市場競爭加劇,虧損企業增加,固定投資出現負增長,從業人數減少,企業停產關閉增多,到2月底達到了谷底。

在中央大政方針和產業振興規劃指引下,從3月份開始,行業企穩回升:

穩住了國際市場份額。技術進步、結構調整的步伐明顯加快。5萬多戶規模以上企業內銷產值同比增速已經從2月底的6.63%上升到7月底的11.14%;紡織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從5.8%上升到7月底的8.5%,其中7月同比增速達到11.3%.到5月底,行業利潤同比降幅收窄到0.14%,其中,3至5月份,同比提高5.06%.31%的規模以上企業平均利潤率由上年的7.61%上升到8.34%.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從2月份下降6%回升到7月份的6.35%.

從企業執行看,東部沿海企業訂單開始增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在增長。

當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五大轉變正在積極推進之中,效果已初步顯現;中央的大政方針和對紡織工業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正在發揮作用,我國紡織工業目前已經企穩回升。

我國紡織服裝業將通過這些努力,把加快走出困境與中長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實現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

相關問題答案
服務業在哪個發展好?
聖安地列斯服裝店在哪?
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
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周深現在在哪發展?
如何堅持創新發展心得?
如何理解創新發展?
工裝和家裝哪個有發展?
旅遊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我國創新發展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