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衣變化看社會變遷?
——記憶中的陳年舊事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禮儀之邦,而服裝作為一種禮儀標誌,也是一種語言、一種記憶和一種文化。它的變遷是以非文字
從穿衣變化看社會變遷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最神氣的一身衣服是帶著紅領章、五星領徽的自制綠軍裝,紮上棕紅色武裝帶,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腳蹬一雙草綠色解放鞋。成年人則把穿一件得體的四個兜的“中山裝”上衣當成炫耀的資本和時尚。不過,當時我最怕過“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和“十一”國慶節,因為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每年在這些節日到來前,都面臨著學校組織開展的一些類似於大合唱等形式的集體文藝表演節目,而且要統一著裝———白襯衣、藍褲子,逼得我經常要想方設法向其他同學借白襯衣、藍褲子當“演出服”。記憶中有好幾次,我都因一時借不到衣服而不得不“等雞下蛋”———等著其他年級和班級的同學節目表演結束後,才匆匆忙忙穿著他們換下來的衣服倉促上場,很是狼狽和無奈。
(作者單位:陝西商洛供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