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氈帽成了工藝品後見證著人們生活水平?
陶堰鎮茅洋村的王關林是位做了50多年烏氈帽的老人,幾年前被授予紹興縣“十佳民間藝人”稱號。說起當年烏氈帽的“行俏”,老人感慨地說:“那時許多人
烏氈帽成了工藝品後見證著人們生活水平
陶堰鎮茅洋村的王關林是位做了50多年烏氈帽的老人,幾年前被授予紹興縣“十佳民間藝人”稱號。說起當年烏氈帽的“行俏”,老人感慨地說:“那時許多人一年四季都戴烏氈帽,冬天用來保暖,夏天用來遮太陽。”老人說那個時候烏氈帽是用米來換的,10到15頂不等的烏氈帽可以換100斤大米。靠著這門製作烏氈帽的手藝,王關林養活了一大家子,後來還給3個兒子娶上了媳婦,風風光光嫁了2個女兒。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隨著紹興農村群眾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農村群眾的衣著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衣著越來越時尚,越來越高檔。如今,在紹興農村幾乎已看不到戴烏氈帽的年輕人了,隨著烏氈帽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王關林也閒下來了,和村裡其他老人一樣,過著悠閒的晚年生活。
“好多年不做帽子了,連我自己也不怎麼戴烏氈帽了。”王關林既留戀又高興地說,“以前大家生活條件差,烏氈帽用來保暖遮雨。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出門有汽車,進門有空調,烏氈帽也的確是派不上多少用場了。”
讓王關林欣慰的是,烏氈帽作為紹興人的傳統服飾雖然已淡出了紹興人的生活,但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如今在紹興的旅遊景點,烏氈帽成了最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許多遊客都喜歡買一頂富有紹興特色的烏氈帽帶回去,只是這些烏氈帽都是機制的,沒有王關林老人手工做的正宗。
為了保護烏氈帽這一紹興傳統服飾,有關部門將王老漢整套制氈工藝用錄影給錄製下來。而他製作的那些烏氈帽,也作為工藝品給收藏起來。王關林老人高興地說:“烏氈帽不僅是我們紹興寶貴的傳統文化,它也見證著紹興農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