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0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響,服飾進入了制服時期。 60年代初期,女子服飾尚有性別區別,沿襲50年代的儉樸風尚。女子穿花布襖比較流行,
進入60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政治因素影響,服飾進入了制服時期。
60年代初期,女子服飾尚有性別區別,沿襲50年代的儉樸風尚。女子穿花布襖比較流行,有傳統的對襟,也有新式的中間鎖釦樣式,儉樸中尚有那麼一點亮色。在一些有較高地位的知名人士中,由於國際交流的需要,她們的服裝仍保持著端莊華麗的風格,像宋慶齡這一時期仍穿著她喜愛的旗袍。
到了60年代中期,男女服裝歸於一統,女裝趨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時期,軍便服大行其道,黃軍裝,黃軍帽,紅袖章,黃挎包成了“時裝”,不愛紅裝愛武裝被女性奉為圭臬,視為理想追求,許多狂熱的青年最嚮往的就是擁有一套綠軍裝,婀娜的身姿終於被寬肥的軍便服罩住了,代替纖纖柔情的是六親不認的冷酷。人性沉寂,女裝蕭條;孤獨的單色,統一的款式,時尚不再體現個性,而僅僅是流行,近似宗教式的一種躁動與狂熱。
颯爽英姿五千尺,曙光初罩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毛澤東的這首七絕詩是60年代中華婦女的寫照,也是社會對紅裝的否定。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封,資,修”的象徵,當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資產階級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放裝,青年裝,中山裝,對襟衫。我們從一些反映這個時期的照片中看到,一群中學生佇列整齊服裝統一,猛一看以為是部隊戰士的佇列,清一色的學生裝。處在那個年代他們沒有權利選擇服裝款式,也沒有什麼款式可以挑選。從形式上看,革掉的是性別差異,實質上扼殺的卻是人性與美麗。血雨腥風,滄桑變遷,當我們重新審視那歷史的圖片,有的是一分苦澀,一分心酸,一分惆悵,中國女性服飾在60年代中後期以後實際進入了虛無狀態,留下的是一片空白,當我們把這不堪回首的服飾呈現給讀者時,我們也有一分歉意,因為“美”變得很蒼白。
大陸是“紅海洋,藍海洋,綠海洋”的世界,臺灣史另一個意識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女子服飾更替得很快,60年代女性流行過膝蓋的裙子。
Let us answer it!
1960年代:不愛紅裝愛武裝 ?
矽膠用什麼膠水可以粘住 ?
結婚55週年叫什麼婚 ?
初幾可以洗衣服 ?
西安恆大綠洲屬於哪個區 ?
粵語寵溺的稱呼 ?
山裡有座廟的繞口令 ?
火柴原理 ?
一個牛肚大概多少斤 ?
京廣速遞為啥是京東送貨 ?
柴魚是什麼魚 ?
關於魚的ID ?
北京奧運會體育館修建於哪一年 ?
冷餐會活動現場的佈置 ?
昆明哪裡可以買到冰墩墩 ?
橡膠成分 ?
身份證上有哪些資訊 ?
建築設計是什麼+它的原則是什麼 ?
都是亞洲人能叫混血嗎 ?
百合怎麼儲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