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
在中國家紡界有不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之一。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藍白布料”,一度走在了失傳的邊緣。為了探尋中國家紡的藝
走近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
在中國家紡界有不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之一。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藍白布料”,一度走在了失傳的邊緣。為了探尋中國家紡的藝術魅力,記者採訪了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吳元新。
痴迷“藍白世界”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提起藍印花布,或許能喚起許多人的記憶:出門做客,著一件藍印花布的衣裳,顯得體面;相愛了,送一方藍印花布的手絹或頭帕作信物,睹物思情;出嫁時,除了紅漆堂堂的傢俱,最惹人喜愛的便是藍印花布的滿床鋪蓋。
比如《狀元及第》、《鯉魚跳龍門》,被面上有《鳳戲牡丹》,帳簷上有《喜鵲登梅》,腰裙上有《吉慶有餘》,枕套上有《梅蘭竹菊》,門簾上有《富貴滿堂》,棉襖上有《長命百歲》,桌布上有《和合二仙》……每一幅圖案都寄寓著普通百姓的美好理想與誠心祝願。
“藍印花布,也稱蘇印。”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吳元新告訴記者,“它由兩色相配而成,藍白互間,相得益彰;它以簡潔、明快的圖案,細膩、古樸的刀法,清雅、含蓄的意境,展示了玉容天姿和獨特的魅力。”
吳元新,中國印染行業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他一生從事藍印花布工藝的研究、傳承和創新工作,創辦了中國唯一一所藍印花布博物館。他被國家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受到了國務院總理的稱讚。
吳元新的家鄉盛產一種藍草,是天然的染料。當地人織好的白布需要染色時,就把鏤空花版鋪在白布上,用石灰和黃豆粉調成防染劑,用刮漿板把防染劑刮入花紋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幹後放入藍草染缸,晾乾後颳去防染劑,即顯現出藍白花紋。藍印花布就是這樣製成的。用藍印花布做成各種日常用品,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唐代就已經流行於民間。
吳元新17歲中學畢業後進入當地的印染廠,從一名普通的印染工人開始逐漸學會了刻板、設計花樣,成為工廠的業務骨幹。23歲時他又進入專業學校學習紡織、印染技藝,他埋頭苦讀,把在工廠學到的經驗和在書本中看到的知識結合,他發現了一個問題:沒有人撰寫過藍印花布的歷史和發展的書籍。
畢業後,當地的旅遊工藝品研究所聘請吳元新擔任藍印花布工藝研究室主任,專門從事藍印花布工藝的研究和開發,這很合吳元新的意。
他四處網羅藍印花布工藝人才,創辦了一個小工廠,作為生產和試驗基地。他還在民間尋找古代留存的珍貴的藍印花布,從它的紋樣、色光、刀法、布質、手感、款式著手,研究它的歷史、產地、工藝,以及人文、美學、實用價值。
他不僅在南通大辦展覽,還到上海、美國歐洲等地舉辦展覽,讓更多的人知道原來中國傳統的布料是藍白相間的,穿起來很古樸、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