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標準”:譜寫了縫紉機的魅力華章?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作坊到現代化的生產線,從黃浦江畔到秦陵腳下,在六十餘年的發展史中,中國第一臺縫紉機誕生在“標準”,第一批工業縫紉機也出自“標準”,第一臺高速

機械“標準”:譜寫了縫紉機的魅力華章

作坊到現代化的生產線,從黃浦江畔到秦陵腳下,在六十餘年的發展史中,中國第一臺縫紉機誕生在“標準”,第一批工業縫紉機也出自“標準”,第一臺高速平縫機還是出自“標準”。

黃浦江畔圓了創業夢

十九世紀末,當蘇杭的頂尖繡工還為滿清皇帝手工縫製龍袍的時候,美國的“老狗”牌縫紉機便帶著工業革命的文明撞開了中國工業落後而沉重的大門。

在上海這個號稱“中國工業第一大城市”的地方,一個名叫陳元章的技術青年懷著強國的夢想,立下巨集願:一定要造出屬於中國人的縫紉機。

1946年,陳元章終於開始實現自己的夢想,他與同樣滿懷報國夢想的丁維中聯手合作成立了上海惠工鐵工廠,開始從事縫紉機零部件的生產。

1949年上海解放後,陳元章與工人們利用簡陋的工具裝置進行技術攻關。短短几個月,他們就研製出中國第一臺JA1-1型家用縫紉機。他們把這個產品的名字叫做“標準牌縫紉機”。

朝鮮戰爭爆發後,志願軍的棉衣供應成了重要問題。中央要求上海儘快研製出工業縫紉機,以解燃眉之急。當時,我國工業縫紉機生產還是一個空白。接到任務,陳元章和他的團隊立即投入到研製工作中,硬是克服停水停電以及飛機轟炸等困難,生產出我國第一批GB1-1工業縫紉機,而且較早地在行業實現了縫紉機裝配流水線的作業方式,及時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和解放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自行車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一些外國人不友好地說:“那是因為中國運動員用了我們先進的賽車!”賀龍元帥一拍桌子:“中國要爭這口氣!”製造賽車的關鍵是沒有縫製賽車胎的專用縫紉機。賽車沒有內胎,只有外胎,縫製工藝要求非常嚴格。又是陳元章他們研製出了專用縫紉機……“全運會”上,當運動員騎著國產賽車進入會場時,賀龍元帥高興地說:“工人階級了不起!”(下轉二版)1979年11月召開陝西縫紉機廠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場景。(上接一版)從黃浦江畔到秦陵腳下

在民族危難中誕生的上海惠工廠,六十年代後期已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有品牌、有技術的中型企業。但該廠是在公私合營的時候由分散在六個區的小廠聯合組建的,分散管理、分散生產,致使難以突破每年十多萬臺的生產上限。適逢國家加強三線建設,惠工廠決定遷往陝西臨潼,並更名為陝西縫紉機廠。這是一次產業和職工感情上的革命,1400多名久居上海的職工,捨不得他們的父母妻兒,更難以忘卻大上海的城市情結。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搬遷無疑是“標準”二次創業圖謀發展的大好機遇。首批搬遷人員於1968年秋天踏上了西行的列車。

當他們來到遠離城鎮的秦陵腳下的新廠址時,看到這兒亂石嶙峋,沙塵飛揚。年齡大的職工默默無語,年輕的職工開始想家。他們睡地鋪,住簡易棚,喝玉米糊糊,吃饅頭就大蔥……到1972年,一期工程如期完工;到1975年,二期工程竣工後,縫紉機年產量已達到20萬臺。至此,這個孕育在黃浦江畔的民族工業的種子,開始在黃土地上生根、開花,繼而茁壯成長。到改革開放初期,標準牌縫紉機已成中國百姓家庭必需的三大件首選的品牌之一。陝西標準也與廣東華南、上海上工、天津天工一起,成為中國“四大”縫紉機生產“王牌”。

八十年代末,隨著國內成衣消費量的日趨增長,工業縫紉機的需求迅速擴大,家用縫紉機市場日益萎縮。“標準”的領導班子經過認真分析,決定於1989年底全面停止家用縫紉機的生產,集中優勢發展工業縫紉機。其實早在1982年,“標準”就以超前的思維引進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GC-1型高速平衡機。它的引進不但使“標準”成為國內縫紉機生產的重要企業,而且推動了服裝、針織整個行業的技術改造,成為引導產業升級的大膽舉措。正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一位權威人士所言:“引進平衡機是一次革命,它使中國縫紉機從此進入了提速時代!”從百姓名牌到國際品牌

隨著世界縫製裝置業產銷中心向中國轉移,國外所有先進企業蜂擁而至,國內競爭演變為全球競爭。“標準”便走了一條“從百姓名牌向國際品牌邁進”的發展之路。

他們首創了全行業整零合作之新風,在經營模式上,對內實施聯合,對外合資合作,促使企業取得長足的發展,技術實力大大增強。先後開發出具有國際水平的30多個新產品,形成平縫、繃縫、包縫、電腦繡花四大系列50多個品種。他們按照市場化的規律,遵循社會化分工的要求,在全行業第一個建立起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零部件配套體系,目前與他們建立配套關係的企業達200多家,其中不乏國內外頂尖的零部件生產企業。

現在各企業盛行的代銷員制度,是“標準”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施行的營銷策略。他們按照現代企業生產社會化的必然要求,在上海、深圳等建立直銷經理部,逐步形成遍佈全國各大中城市的代理經銷網路,一舉改變了原來企業定量生產、統購統銷的經營模式,創造了一系列行業標準,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深化國企改革的新時期,“標準”作為全國百家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單位,改製為中國標準縫紉機集團有限公司,建立起了包括全資、控股、參股、聯營的88家企業和經營單位的標準工業集團,成為“又大又強”的現代企業集團。通過不間斷的改革,在國內其他縫紉機生產大企業步入困境的時候,“標準”卻成為行業龍頭。

從1946年“標準”誕生以來,幾代“標準”職工視品牌為生命,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譜寫了一段民族縫紉機的崛起史。目前,“標準”著手在歐洲建立了高階技術開發和營銷中心,在國內建立製造和營銷中心,在東南亞和非洲建立營銷中心。一個全方位的國際化戰略已付諸行動。

相關問題答案
自動機械錶不準怎麼辦?
相親擇偶標準怎麼寫?
公司質量標準怎麼寫?
什麼是機械鼠標?
應聘工作標準怎麼寫?
胎壓表電子機械哪個準?
產品質量標準怎麼寫?
老式縫紉機跳線怎麼修?
飛躍縫紉機怎麼樣?
什麼牌子縫紉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