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絲綢歷史尋跡 天上取樣人間織?
絲綢是一位妖豔的女子。 她雍容華貴、花枝招展。無論是在皇宮,還是在絲綢之路,抑或是在唐詩宋詞……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絲綢,怎能不
南充絲綢歷史尋跡 天上取樣人間織
絲綢是一位妖豔的女子。
她雍容華貴、花枝招展。無論是在皇宮,還是在絲綢之路,抑或是在唐詩宋詞……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欄露華濃。絲綢,怎能不讓我屏住呼吸。
——題記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是四川省絲綢工業的中心,位列全國4大蠶桑生產基地和20個絲綢工業重點城市之一。
據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誌《華陽國志》記載,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閬中等地所產蠶絲織物已經成為周王朝貢品。
秦漢時期,各縣令皆勸課農桑,絲綢業一躍成為南充社會經濟的一大支柱。廣安等地從漢章帝時起,就實行了以布帛為租,是歷代用絲綢為田賦的開始。“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則真實反映了這一時期南充的社會現狀。
南北朝及隋朝時,南充各縣實行均田制,除男受80畝、女受20畝露田外,每人另給20畝桑田。蠶絲之月,女皆事蠶。當時,朝廷對地方官員採取以帛代祿支薪,官階越高,則帛越多。唐宋650年間,南充更是“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有綢、綾、錦、絹、絲等10多種產品被定為朝廷常貢。此間,果州花紅綾由長安輸往日本,名揚中外。
元代,忽必烈的“國以農桑為本”政策,對於南充絲綢的發展起到過積極作用,但因戰亂紛繁,南充絲綢業趨於停滯和衰敗。
明代,統治者規定耕地5畝以上必植桑麻1畝,違者交絹一匹,刺激蠶桑生產。閬中、蒼溪等地所產的水絲,精細光潤,暢銷吳、越、閩等地。表明此時南充的絲綢也恢復到了相當的水平。
清入主中原後,官府也注重絲綢發展,閬中、蓬州等地均勸課農桑,西充等縣還明令穀雨之後差不下鄉,停徵停訟,以不誤蠶時。“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農夫揮鞭叱牛,村姑攀枝採桑”。在南充這塊廣袤土地上,到處呈現出一派栽桑養蠶的繁忙景象。
民國初,西充縣佔山鄉人傅駿山投資白銀萬兩,在南充都京壩開辦興隆絲廠,後改名為六合絲廠。1915年,南充吉慶絲廠生產的醒獅牌揚返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膺頭獎。這次獲獎,使早已聞名遐邇的南充絲綢再次飲譽中外。用這種揚返絲織成的華貴衣料和舞襪,曾轟動巴黎,暢銷歐美。時隔10年,六合絲廠的金鹿鶴牌生絲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又一次將南充絲綢推向世界絲綢業的巔峰。
1931年,日本生絲打入國際市場,在上海廉價拋售,致使國內生絲大量積壓,損失慘重。六合、同德兩廠為渡過難關,合併為同六絲廠,聯手抗日。同六絲廠時為世界最大繅絲廠,擁有千餘臺繅絲機,1600餘名工人,是現在中國絲綢業40強企業中排名17位的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為保護民族傳統產業,1938年,蔣介石曾親自訓令四川省政府轉飭各蠶區行政長官,嚴禁私賣私繅改良蠶繭。南充絲綢業的興旺發達,繁衍了浩如煙海的燦爛絲綢文化。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下了“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等詠贊南充絲綢的優美詩篇。“誰言農家不入時,小姑畫得城中眉。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這是南宋大詩人陸游應邀赴漢中路過嶽池農家時,對當地繅絲盛況和淳樸的習俗所作的描繪。
在南充絲綢業的歷史中,還留下了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深足跡。朱德年少時曾在故居栽桑,新中國成立後多次詢問“順慶大綢怎麼樣了?”辛亥革命後,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和族人鄧俊德在家鄉興辦繅絲廠,童年的鄧小平為此常摘桑養蠶。張瀾最早明確提出南充發展實業,必須大量培養蠶絲人才的觀點,並在南充創辦了全國唯一的蠶絲中等專業學校———四川省蠶絲學校。胡耀邦就任川北行署主任期間,多次主持蠶絲會議,頒佈蠶絲檔案,扶持蠶絲髮展。
新中國成立後,南充絲綢業取得了更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南充絲綢業從業職工有10多萬人,栽桑養蠶農戶達到100萬戶。鼎盛時期,南充絲綢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上交利稅超過8000萬元,出口創匯超過5000萬美元,撐起了南充工農業的半壁江山;在生產和科研方面,有200多個產品榮獲國家銀質獎、部省優質獎和新產品獎,產品遠銷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南充被授予“中國綢都”稱號。
“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明月天。”拜讀宋代知事、詩人邵伯溫的名篇佳句,似乎看到萬家燈火、春風輕拂的果城之夜,十里絲綢市場人頭攢動,交易繁忙;可與月色媲美的綺羅,扮靚了果城的夜晚。好一座繁榮興旺的絲綢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