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與香奈兒 時尚乘風而來?
藝術與香奈兒品牌有何關聯?策展人尚?路易?弗蒙在 《文化香奈兒》展覽開幕前的訪談上說:嘉柏麗爾?香奈兒與藝術家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她熱愛影響了整
文化藝術與香奈兒 時尚乘風而來
藝術與香奈兒品牌有何關聯?策展人尚?路易?弗蒙在《文化香奈兒》展覽開幕前的訪談上說:嘉柏麗爾?香奈兒與藝術家們保持著密切的聯絡,她熱愛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抽象藝術。由此,她學會了如何從藝術探索中汲取靈感,並將概念具象化,從而為女性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姿態。前兩次在北京、上海的《文化香奈兒》展覽,呈現了香奈兒女士人生重要階段之間的關聯,2013年1月16日至3月3日,該展覽移師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舉行。
“藍色列車”勾勒法國上流生活
尚?路易?弗蒙的廣州《文化香奈兒》展覽以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社會思潮變革為背景,選擇了一幅畢加索於1924年為芭蕾舞劇《藍色列車》所創作的巨型佈景為主軸,串聯起“呼吸”、“行動”、“愛”、“夢想”、“創造”五個主題,精彩演繹了香奈兒品牌與藝術之間的深厚淵源,更勾勒出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代特色和精神。
“藍色列車”是1922年12月開通的一列豪華臥鋪夜車的暱稱,它連線巴黎與蔚藍海岸,嘉柏麗爾?香奈兒女士常常搭乘這趟列車去往她位於法國南部洛克布魯的LaPausa別墅度假。它的開通,方便了上流社會的海邊度假,也標誌著1920年代瀰漫在法國社會的享樂主義風氣的誕生與興起。
1924年6月24日,芭蕾舞劇《藍色列車》由塞爾吉?迪亞吉列夫率俄羅斯芭蕾舞團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應迪亞吉列夫之邀,尚?考克多為這部“舞蹈輕歌劇”撰寫了指令碼,達律斯?米堯創作了配樂,從未涉足戲劇製作的立體主義派雕塑家亨利?勞倫斯,也被委託為該劇設計舞臺,畢加索則負責幕布與節目單。嘉柏麗爾?香奈兒受邀創作戲服,她運用了jersey針織面料,並以運動著裝為靈感,與她當時大力提倡的時尚風格同出一源。
畢加索於1924年為芭蕾舞劇《藍色列車》所創作的巨型佈景現收藏於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是特別為此次展覽而出借的。這幅巨集大的佈景以大海為背景,兩名半裸的女子自由歡樂地奔跑著,雙臂高舉。這樣的“形象”,這樣的創作默契,使人聯想起嘉柏麗爾?香奈兒的精神。展覽以畫面中蘊含的活力為靈感,將香奈兒的一生娓娓道來。
整個展覽彷彿如行進中的“藍色列車”,五個主題恰似五個豪華的車廂,站在展覽起點的中心位置向下望去,透過藍色透明的中軸線,恰如登上了開往法國了南部海邊的“藍色列車”。畢加索從未公開過的三十餘幅畫作和莫迪裡阿尼為與《藍色列車》相關主要人物繪製的多幅肖畫素描,按照主題設定分列在展覽的中軸位置上,兩邊鋪陳著嘉柏麗爾?香奈兒本人的手稿、照片、書信和香奈兒品牌的時裝作品,環環相扣。畢加索與香奈兒,時尚與文化的對話,就這樣透過《文化香奈兒》——《一幅佈景與五幕傳奇》,娓娓道來。
本次廣州展覽將目光投射於香奈兒的創作態度與行為理念,試圖探尋令品牌風格不斷演進的根源。“呼吸”,“行動”,“愛”,“夢想”、“創造”,是香奈兒女士一生的追求和領悟,是她設計靈感的來源。正如嘉柏麗爾?香奈兒所說:“時尚不僅存在於女士的服裝中,更瀰漫在空氣裡,時尚乘風而來,我們感受著它,呼吸著它,它遠在天際,又近在街頭,時尚無處不在,它源自創意構想、生活方式甚至某些特定事件……當大家看完展覽,就會對2.55包、軟呢外套、5號香水和白色山茶花,這些品牌的經典符號的來歷和內涵有更深刻全面的瞭解。
記者手記
文化為先品牌暢行
1月16日,廣州大劇院,《文化香奈兒》展覽的策展人訪談進行到最後的提問階段。一位大學生模樣的女生,怯生生地問策展人尚?路易?弗蒙:“我非常喜歡香奈兒品牌,看了展覽我更加熱愛了,但是香奈兒的東西太貴了,我如何努力才能擁有?”尚?路易?弗蒙很認真地說:“讓大家瞭解香奈兒的文化內涵,讓大家明白這些奢侈品背後的故事,這就是我做這個展覽的目的。”
香奈兒在中國有眾多的擁躉,這一點毋庸置疑。不久前有網友爆料,2012年香奈兒北京新光天地精品店的銷售業績超過5億元人民幣,高居商場眾多奢侈品之首。進入中國13年來,香奈兒在7個城市只開出了10家精品店,與許多同類奢侈品相比,進駐時間並非最早,開店的速度也顯得有些遲緩,但卻贏得了品牌知名度的急速擴增和驚人的單店業績。這是為何?
從2011年初上海當代藝術館,到同年11月北京中國美術館,再到2013年1月廣州大劇院,兩年裡,從華東到華北再到華南,三個大型的文化展,顯現出品牌有計劃的文化推廣軌跡。《VOGUETV》主編黃薇曾說:面對一個全新的市場,起源於西方、包含著西方文化的奢侈品牌想要被固守東方文化的中國人接受,長期致力於品牌的教育比單純的產品推廣來得更為重要。《文化香奈兒》,是香奈兒在中國大力進行品牌教育的表現。這不是個案,而是趨勢。
美國著名品牌策略大師大衛?奧格威認為:“就像一個人的個性,品牌個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續的。”任何一個想要佔有一席之地的品牌都必須順應市場的變化,儘可能地創造出讓競爭者難以模仿或短時間內難以模仿的個性化品牌。品牌個性能夠顯示該品牌與其他品牌同類產品的不同之處,有個性的品牌競爭力才能強,才會在消費者心中形成無可替代的地位。這就是奢侈品提煉、強化自身的文化內涵,豐滿堅實品牌的個性,進而牢固核心競爭力的本源所在。
儘管中國是一塊肥肉,但也需要比別人更大口更快速吃下的訣竅。來自西方世界的奢侈品必須充分考慮並消化東西方跨越區域、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因此,圍繞文化推廣、核心競爭力的針對性強化的品牌教育顯得格外重要。唯有這樣,品牌才能為不同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所接受,才能獲得價值觀的認同,進而贏得尊重和忠實。在賣產品之前先賣文化,這是奢侈品文化推廣策略,也是在一個新興市場邁向成功地必經之道。香奈兒在中國接連舉辦三次文化展;卡地亞總是在推出新品之前高調宣傳產品設計的靈感和其中的故事;路易威登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行全球最大的“路易威登——藝術時空之旅”展覽;蒂芙尼舉辦“穿越鏡頭——TiffanyKeys”當代攝影展……這一切都是圍繞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文化推廣。中國的消費者從認同了嘉柏麗爾?香奈兒的反叛精神開始,喜歡上她所喜歡的白色山茶花和軟呢外套;知道了卡地亞螺絲釘和螺絲帽的故事,從而將它的LOVE系列視作表達愛意的最佳信物;因為被蒂芙尼特有的知更鳥藍色所打動,被一幅幅攝影作品感染,所以每個女人都想在胸前佩戴一把開啟幸福大門的TiffanyKey……香奈兒成功了,卡地亞、蒂芙尼、路易威登也成功了。
文化先行,品牌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