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有什麼的風俗 重陽節起源什麼時候?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過節時間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那麼重陽節有什麼的風俗呢?重陽節的風俗有晒秋、享宴祈壽、放紙鳶、登高、辦九皇會、吃重陽糕、祭祖、賞菊、飲菊花酒、辭青、佩戴茱萸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具體的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的風俗
1、晒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活動,在古代農村,到了重陽節這天,人們會把農作物掛在自家房屋前後、窗臺、房頂或是架子上晾晒,久而久之成為了重陽節的一大風俗。
2、享宴祈壽相當於擺敬老宴,這一節日源於慶豐收祭祀宴,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3、放紙鳶即放風箏,是南方過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之一,在光緒《惠州府志》中就記載了這一民俗活動,重陽節放紙鳶寓意將晦氣都放走,讓其高飛遠離,帶有祈福的含義。
4、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是重陽節最具特徵的一大民俗活動,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古人認為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所以重陽這天登高是祈求長壽的最佳時機。
重陽節起源於什麼時候
以上就是對重陽節有什麼的風俗的介紹,重陽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據專家考證,上古時代人們有在秋季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以表示對天帝、祖先的感謝,此為重陽節存在的原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