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收藏與行情分析?

自古到今,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皆好印,尤喜歡收藏名人名印。自1995年國內出現首個印章專拍以來,印章交易日漸活躍。目前,市場對流傳有緒並有出版著錄的名人用印頗為追捧。田黃、雞血、芙蓉等名貴珍稀印石也逐步由一級市場轉入二級市場。

工具/原料

放大鏡

鑷子

抹布

步驟/方法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我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濃縮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其間有兩座具有里程碑式的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古璽印,又分為官、私印。其印材普遍使用金、銀、銅、玉等硬質材料,尤以銅印為最常見;印紐有龜鈕、瓦鈕、橋鈕、鬥鈕等多種;印文講究書法的謹嚴美觀,或朱或白,或鑄或鑿,形式多樣。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繼而明代中後期,文彭、何震等文人書畫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為載體,自篆自刻,寄託情懷,拉開了流派篆刻的序幕,從此,改變了過去以取信為實用功能,向以欣賞為創作目的轉變,使之發展成為供人們欣賞把玩的藝術品。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往往不同的時期,不同區域的篆刻家,開創了不同風格的篆刻流派,尤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以鄧石如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響深遠。

印章收藏與行情分析

從古到今,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皆好印,喜歡收藏名人名印,因此,印章的收藏價值在海內外特別是華人圈一向被看重。杭州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是全球唯一以印章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藏品涵蓋了秦漢古璽、明清流派印及各種名貴印石。此外,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宮廷璽印,上海博物館的明清流派印章,上海朵雲軒、上海文物商店的名家篆刻,福建省博物館的林清卿薄意收藏等,都是印章領域的典藏機構,聞名中外。

印章收藏與行情分析

民國時期,印章收藏之風,可謂盛極一時,藏家輩出,例如:大陸的趙叔孺、王福庵、丁輔之、高野侯、高絡園、葛書徵、張魯庵、方節庵、周湘雲、華篤安、葉潞淵、錢君匋、方去疾、汪統及臺灣的林熊光、王北嶽,東瀛的小林鬥庵、梅舒適等,他們中的每一位追逐、收藏印章都有許多佳話,留傳後人。“西泠八家”篆刻印章,三百年來流傳稀少,珍如拱璧,相關收藏以丁輔之最有名,多達五百餘方,其中丁敬傳世名品,達七十餘方,故自號七十二丁庵。丁敬名作“袁匡肅印”, 丁輔之得於1928年,乃請王福庵審定並代購,由於當時軍閥混戰,匯兌不通,王福庵竟質衣代值,玉成此印。丁輔之所藏“南徐居士”,當年曾借於傅式供傳拓“西泠六家印譜”而遭失閩中,二十年後,丁輔之攜王福庵訪印到姑蘇,竟意外在徐子靜家中,失而復得,真可謂印壇奇緣也。

注意事項

從近兩年的印章拍賣行情觀察,市場對一些流傳有緒並有出版著錄的名人用印,認可度頗高,這些章價格也遠高於其他名家作品。

。名家篆刻的真偽鑑定及流通數量,是影響其價值的兩大原因。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