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是古代玉璜發展繁榮的一個高峰期,較春秋時期同類器渾圓緊湊的造型和“繁密鋪陳,柔和纏綿,穩靜而版式化”的構圖風格而言,戰國玉璜造型則生動多變,稜角剛勁有力,構圖活潑奇巧,充盈著強烈的動感與生機,此期制玉工匠推陳出新,創造出一大批“出廓型”、“鏤空透雕型”、“分段套合型”等前所未見的不朽傑作,將治玉工藝成就推向空前的巔峰。
方法/步驟
陰線刻技法
戰國時期玉璜線刻紋的風格特徵較春秋同類器已發生明顯變化,比較而言,春秋玉璜陰刻線舒捲柔和,纏綿糾結,缺少力度與活潑生機,顯得平靜而版式化,戰國玉璜陰線刻則剛健遒勁,明晰利落,具有精準清晰、流暢細膩、遒勁有力的顯著特徵。
最能夠體現戰國玉璜線刻工藝水準的例證,是此期一類細若髮絲的“微雕”陰線刻的大量出現,藏家亦稱之為“遊絲工”、“遊絲毛雕”或“遊絲白描”。此類“遊絲工”細陰線雕刻,在春秋中晚期玉作中已開始使用,但真正發展成一類圓熟奇巧、流暢自如的陰刻線“微雕”技法,則是在戰國中晚期。此類“遊絲工”陰線刻細入秋毫,用肉眼往往不能清晰細觀,但顯微放大觀察則婉轉自如、精整嚴謹、十分考究,它的出現與流行,豐富、細化了玉璜形構、圖式的層次與內涵,彌補了玉作平面雕或圓雕圖案呆板單調、細節模糊省隱、立體感不足的弱點,將傳統的陰線刻技法推向了精工細作、出神入化的極致,戰國玉璜組圖的禽獸頭部五官輪廓線、肢體屈曲部及鬚毛、羽翼,流雲紋、捲雲紋、變體獸面紋、變體幾何紋、束絲紋、花枝紋、網紋、短平行斜線紋等多使用此類“遊絲工”雕飾。一般認為此類細若遊絲的微雕陰線是玉工熟練利用一類硬度較高的細小勾砣雕刻的結果(亦有觀點認為此類淺細陰刻線並非為鉈具遊走雕琢,而應系硬度極高的尖狀器直接刻畫而成),此類微雕線刻技法能夠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成熟起來,應與治玉工具質地與形構的改革息息相關,因為雕刻如此均勻流暢、連綿不斷的淺細陰刻線,僅憑玉工圓熟高超的走砣勾線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戰國之際的鐵質小鉈具產生並不斷改進以後,此類微雕陰線才可能出現並日漸成熟。
鏤空透雕技法
鏤空透雕技法約略出現於春秋中期以後,戰國玉璜的複雜器形中開始大量使用此類技法,尤其“出廓式”玉璜的製作,出廓部分空間形構的處理,鏤空透雕是必備的工序。較傳統的平面線刻工藝而言,鏤空雕是一類精細複雜的多層次高難度技法,這也是當時治玉工具的變革和用於雕琢玉璜的玉料質地變化帶來的結果。
戰國玉璜鏤空透雕技法其具體操作的主要程序大致為:首先玉工在開料後構思設計玉璜成型器的形構輪廓,打好輪廓線,確認要鏤雕加工的部位。然後以桯鑽或管鑽打眼定位,確定鏤空的“基點”,然後以鑽孔為切入點穿引、固定金屬線鋸(鎪弓),按照預先設計的鏤空空間形構,以金屬線鋸拉切出各種形狀、大小符合預設精度要求的形狀。最後鏤空部位粗雕成型後,進一步對邊緣、側壁作精細加工,打磨拋光處理。
榫口套接技法
榫口套接技法制作的多段組合輟聯式戰國玉璜標本不多見,河南輝縣固圍村祭祀坑出土的分段套接式玉璜,是其中的經典之作。這件組合玉璜的製作,是按照玉工預先設計的璜體組合形構的尺寸大小、圖式特徵,分段逐一琢磨加工七件“單元體”,每段“單元體”皆在軀體中部鏤空榫口,以備整器組合拼接套連時穿系固定,最後用銅片將七件“分體單元”貫穿聯為一體。此類“整體拆分、分段處理”技法的精妙之處在於增大了玉工琢玉的空間,可對每段“單元體”作繁縟精細的高難度加工,對局部單體形構、圖式的細節作充分的精雕細刻處理,最後將每件“單元體”拼組複合固定,形成完整器,進而完成了玉璜形構“解析”---局部雕琢---“組合”的過程,降低了在狹促空間雕琢複雜精細圖案的難度。輝縣固圍村祭祀坑出土的這件組合玉璜,是目前藏家公認的戰國玉璜標本中鑄制技法最為精細繁縟的例證,被一些藏家認為是代表了戰國玉器製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作。
淺浮雕技法
戰國玉璜繼承了春秋中期以後玉作中廣為使用的淺浮雕技法,並繼續向著簡約化、規整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以戰國玉璜中常見的減地隱起谷紋、捲雲紋、蒲紋的琢磨加工為例,其製作的主要工序大致為:開料,初步整形,設計紋飾輪廓並繪出輪廓形構。再用勾砣雕琢、勾出預先設定的谷紋、捲雲紋、蒲紋輪廓。然後用勾砣、軋砣將器表谷紋、捲雲紋、蒲紋中部的“空隙”部分向下碾磨、減地“挖”出玉工預先設定深度的凹槽。再用鉈具將其凹槽邊緣的突稜打磨修整,整器便凸顯出由凹槽界隔的谷紋、捲雲紋、蒲紋輪廓。最後修正谷紋、捲雲紋、蒲紋周圍部分,有的圖式還要在谷紋、捲雲紋外圍勾勒出弧形陰線輪廓線。細部修正打磨拋光後,谷紋、捲雲紋等便自然“凸起”軀體形構,形成隱起淺浮雕的立體效果。
鑽孔技法
戰國玉璜的鑽孔工具,仍使用桯鑽為主,少量大孔徑的圓穿則使用管鑽打孔。從出土器鑽孔的微痕觀察,多數片狀玉璜使用的是桯鑽單向打孔,不過這一時期玉璜鑽孔中那種傳統的上大下小、外粗裡細的“喇叭孔”式的形構已經基本不見,代之而來的是大量的穿孔極為規整,無論從正面還是從背面觀察,鑽孔的每處孔徑都是大小相等的,同時一類孔徑更為細小的規整鑽孔也十分普遍出現在玉璜中,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戰國時期大量使用鐵製鑽具的結果。
戰國玉璜雕琢工藝的成熟,既有對傳統治玉技法的繼承,更有不同於前代玉璜的巨大變革創新,這種標新立異的鉅變,固然與當時時代精神的引領、玉工治玉經驗的積累及玉料的更新相關,但最為直接的重要催生因素還是緣於治玉鉈具的改革。因鐵器的廣泛應用而引發的治玉鉈具從質地到形構的劃時代變革,促進了治玉技術的空前發展進步,使精細琢磨加工高硬度玉料,製作各種形構複雜的玉璜在這一時期有了可能,開料、打孔、陰線刻、淺浮雕、鏤空透雕等技法有了向精細化方向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