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教程?

陳式太極拳斜行拗步

  除“金剛搗碓”之外,“斜行拗步”是陳式太極拳另一個最具特色的拳式。所謂“斜行”,是指上步時形成的身體上下肢之間的角度方位,相對“正行”而言;所謂“拗步”,則是指手與腳的配合關係,相對“順步”而言。如左手在前和右腳在前的配合稱為“左拗步”,右手在前和左腳在前的配合稱為“右拗步”。反之,如左手在前與左腳在前的配合則稱為“左順步”,右手在前與右腳在前的配合則稱為“右順步”。該式最後定式時,由於左鉤右掌與“單鞭”拳式恰恰相對,故有拳家稱 其為“右單鞭”,所以該式和單鞭拳 式一樣,也常被當作“中定”身法來 單獨練習。該式的技擊方法較為豐 富,特別是體現在絞纏之術和拗步 下采上擊之法這兩個方面。

一、動作分解

  為敘述方便和利於學者練習, 在此將全式動作細分為四個分動作。即轉腰纏繞,震腳鏟步,左轉提鉤和偏馬步按掌。

1、轉腰纏繞

  接白鶴亮翅拳式,向右微轉腰再左轉,重心不變仍在左腿,右腳尖點地隨腰轉動碾轉的同時,左手外旋順纏向右向下,再微內旋逆纏向左劃弧置於左胯旁,掌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外旋順纏向上向左劃弧置於右前上方,掌指向上,掌心向左後,目視右手。

2、震腳鏟步

  緊接上動,上體微向右轉,右腳微微提起後震腳落步,屈膝半蹲。左腳在右腳震落時迅速屈膝提起,腳尖上翹,以腳跟內側貼地向左側剷出的同時,左手繼續向左向 上屈臂外旋順纏,向右向下劃弧屈 肘置於左肩前,腕同肩高,掌指朝上,掌心向右。右手內旋逆纏繼續向左向下向右劃弧置於右胯側,掌心斜向後下,目視右手。

3、左轉提鉤

  身體左轉,重心左移,左腳尖落地踏實屈膝半蹲的同時,左掌隨轉體繼續向右向下向左經腹前過左膝變鉤,向左上方提鉤置於左膝上方,臂微曲,鉤尖向下。右掌外旋順纏屈肘收於右耳側,掌指向左後方,掌心向內,目視右手。

4、偏馬步按掌

  身體右轉,右掌臂由右耳側向左向前,經胸前隨身體右轉向右劃弧平展,左鉤手向左平展的同時,重心微向右移。接著,重心微左移呈左偏馬步,身體微左轉,兩肩下沉,墜肘、鬆腕、屈膝、合胯,左鉤手高與肩平,鉤尖向下,右手塌腕下按,指尖斜向上,掌心斜向前,目視右掌前方。

二、動作特點、

  節奏與呼吸該式動作左纏右繞,上捋下鏟,前採後按,快慢相間,實屬陳式太極韻味十足的一個招式,初學者須抓住這些要點,認真學習,反覆體會。

  1、轉腰纏繞時,一定要突出腰為軸之特點,帶動兩掌左旋右轉,協調一致,如風擺楊柳,輕靈沉穩。動作節奏稍慢,此動吸氣。

  2、震腳鏟步時,要抓住一動俱動、上下呼應之特點,當右腳震踏一落地,左腳隨即剷出的同時,左手捋按,右手採帶,一氣呵成。動作速度較快,此動呼氣。

  3、左轉提鉤時,要突出以身帶手、螺旋下沉之特點,左手呈鉤上提要隨身體轉動而動,身體要螺旋下沉,注意塌腰、鬆肩、沉肘,勁貫左手腕。動作柔和舒展,速度較慢,此動吸氣。

  4、偏馬步按掌時,要抓住開中寓合,閤中含開之特點,先雙開後雙合,氣向下沉,立身中正,圓襠合胯,八面支撐。動作速度緩慢,此動呼氣。

三、技擊意念

  斜行拗步拳式技擊內涵豐富,它左右兼施、開合兼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上下翻絞、順逆螺旋,可掌擊,可肘靠,可打可摔。因此,可按三種不同技擊方法進行意念控制練習。

1、以靜制動

  (1)做轉腰纏繞時,想像對方用右掌向我面部打來,我速側身右轉,用左手臂攔截其右拳。若對方見右拳被攔,又改用左拳擊我,我再速向左轉體,用右手護面,攔截其左拳,左手下按其右小臂。

  (2)做震腳鏟步時,想像對方抽出右手向我胸部擊來,我速向右轉身,用右手從內向外攔粘對方右小臂,向右向下採捋,左手搭在對方右手臂上,向右捌帶的同時,順勢提左腳向對方身後上步,絆封其兩腳。

  (3)做左轉提鉤時,想像對方雙腳被封,急欲撤身後退,我乘勢用左手從前往後反摟其腰部,左肩貼靠其胸肋,向左轉體並向左移重心,右手摺推其右手,以助左轉摔力(或用右手肘擊打對方胸部),左膝內扣對方胭窩,將其摔倒。此動俗稱“七寸靠”。

  (4)做偏馬步按掌時,想像對方右轉下沉,邁左腳變左實右虛,企圖改變其被動地位,並用左肘向我右側進擊,我右轉身,右手向右外展開,用捌勁擊其右耳門。如其仰頭讓開,我右手再改用按勁擊其胸部,將其打倒。

2、以動制靜

  (1)做轉腰纏繞時,想像我欲擊打對方左臉頰,卻先用左手佯擊其右臉頰,待對方防護右臉時,我右手速打其左臉。此動俗稱“貓洗臉”。

  (2)做震腳鏟步時,想像對方讓開我右手,上右步出右拳打我時,我身向右微轉,用右手採對方右手腕,左腿提膝將左腳插入對方兩腿之間,封住對方右腳,左手搭其右手肘部。隨之身體右轉,右手向外旋採拿對方手腕,使其右手肘尖向上,我左手乘勢用捌勁擊其右大臂,左小腿崩彈其右腿膝部,三力同使,將其摔倒。此動俗稱“順水推舟”。

  (3)做左轉提鉤時,想像對方為解我向下采捌之勁,身體向後掙脫,我身形疾速下沉左轉,重心左移,雙手合力,一併向左抖發,將其送出摔倒。此動俗稱“童子送佛”。

  (4)做偏馬步按掌時,想像有敵從右側用左拳向我胸部襲來,我速向右轉身,用右手掤架住敵左小臂。敵又改用右拳擊我,我則用左手採拿其右手腕,右手按推其胸口,將其擊倒。

3、被動反擊

  (1)做轉腰纏繞時,想像對方用兩手抓我雙臂肘彎處,我雙臂彎曲,身微右轉,用左手纏伸至對方右手肘下,向右上掤託,右手則按附於對方左手肘彎處,並向右下捋,使對方立足不穩,向其左側歪斜;當對方為對抗而向右使力時,我乘勢左手內旋搭在對方右手臂肘彎處,從上向左下捋帶,右手外旋伸至其左腋下,向左上打挒勁,使其左倒右歪。

  (2)做震腳鏟步時,想像對方向左使力,企圖保持身體平衡,我速右轉身,上左步封於其右腿前,左手插於其右腋下,向右上旋帶,右手用肘彎截絞其左手,向右下旋壓,借力打力,將其絞摔跌倒。

  (3)做左轉提鉤時,假設上動仍未摔倒對方,對方為掙脫被動之勢,必往後撤,我左手順勢彎於其腋下,從下往上扣住其右肩臂,右臂絞夾住其右手,重心左移,向左下轉體將其側旋摔倒。

  (4)做偏馬步按掌時,想像另有敵人從我右側用左拳向我襲來,我則左手採拿其左手腕,右手擊其肘關節,將其挒倒。

陳式太極拳的全身配合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從全身來講為眼、身、步、手四個主要部分,從軀幹來講分為上、中、下三盤。我們先講軀幹的基本規律。人體頭至頸部為上盤,胸、脊、腰部為中盤,小腹、尾骨以至襠、腿、足部為下盤。

  上盤的頭部要中正。術語說: “虛領頂勁。”《十三勢行功總歌》中說: “滿身輕利頭懸。”“頂”和“懸”字雖不同,方法卻是一樣的。正如陳鑫解釋的: “如同用繩子從頭項百會穴將全身向上懸起似的。”只要下向內收,則頭頂自然中正向上,頸也自然立起。眼法總要平視,注視每式的主要方向。但陳鑫加了“耳聽身後”四字,以防有人從身後襲來。

  中盤的脊要隨著項勁的上領而同時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內收,術語謂之“含胸拔背”。 “含”或“涵”的意義都是要求鬆圓而不壓迫肺部,以便呼吸通暢。腰部亦以中正為主,但陳式每一動作向左右旋轉,轉的角度一般不超過45度,在步法進退時可達90度或至360度以上。腰是隨著對方的變化左右旋轉以帶動步法進退的,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靈活旋轉,忽隱忽現,但不許前傾後仰。

  下盤尾骨微向後翻。陳鑫指出: “尾骨長強穴(尾骨下端)微向後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裡收。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鬆,可加大軀幹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平衡。各式太極拳都以斂臀為規律,其實這是為了糾正突臀之病,但斂臀過大就會違背拳理。所以陳鑫講長強穴微向後翻,是和其他太極拳的區別,而且也是陳式軀幹方面最要緊的關鍵。

  陳式要求襠要開圓,最忌人字襠即尖襠。這種姿勢仍然和長強穴的後翻有密切關係,只要長強穴向後翻一點(只是一點,絕非突得),姿勢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襠部只要能夠開得圓,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幹的穩定。人字襠時兩隻腳距離再寬,而襠勁無法下塌,就如同兩條腿的木架,從前後稍微一碰就會倒。

  陳式上盤稱為頂勁,中盤稱為腰勁,下盤稱為襠勁。頂要向上虛領;腰勁要中正旋轉,不許前後搖擺:襠勁則要向下鬆塌。

  陳式要求膝部隨身體旋轉一提一落,也是和襠部開、長強穴後翻有直接關係的。襠部的圓下與靈活變化有關,膝部的提落則與運動中的穩度有關。它的運動方法是:凡身向左轉,則左膝順纏上提,右膝同時逆纏而下垂;如身向右轉,則右膝順纏上提,左膝逆纏下垂。

  《太極拳論》說: “立如平準。”陳鑫也說:“拳者,權也。”平準就是我們常說的天平,權就是秤砣。我認為陳式拳等於同時用兩套秤。手等於普通秤上的砣,它的作用是撥轉對方加在我某個肢體上的力量,能夠引進而落空。膝則等於天平上的砝碼,對方來力在我左肢,我方以左膝上提引化來力,同時右膝下沉以加強身體的穩度。這種動作等同於槓桿原理,頂勁上領就是支點,對方來力就是重點,我方的手和膝就是力點。不過它和我們日常用秤稱物的目的不同。稱物時要求力點和重點平衡,在拳法上則是對方力大則減小力點使它落空,對方力小則加強力點使之反轉回去,但都必須配合自轉的順逆纏法,適當地滾動摩擦,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借勁與截勁的作用。

  腿和足是服從眼的指揮而因敵變化、轉換進退的。正常來講,大腿根的高度應當隨襠勁的鬆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進退時只能以腰的旋轉帶著小腿變化。但這種功夫如今習陳式者多練不到了,所以不一定這樣要求。動作時,實腿要塌好襠勁,然後空腿向前或向後傾斜。前進則足尖斜向內勾,以足踵貼地前進,進到所需方位然後踏落足踵。不論進退都要提膝,而足部隨著架式的需要或前或後地走裡弧或外弧。足與膝的配合是膝部要和足踵上下對照,略向裡合,成三角形。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裡合,成三角形。

  相關閱讀推薦:

  · 陳式太極拳拳譜 56式剛柔並濟

  · 太極拳教程 練習陳式太極拳有哪些要求

  · 練習陳式太極拳必知的知識

  · 陳式太極拳拳譜 三十八式簡單易學

  · 如何練陳式太極拳的鬆與柔

  · 陳式太極拳內功教程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