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畢業論文相當重要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高等教育各個階段(大專、本科、研究生)在畢業時對學生的一項重要要求,一項終結考核。 它是校方對學生的一次綜合的、全面的檢驗。學習了好幾年?學得如何?程度如何?有多高水平?現在,要畢業走向社會,得全面檢驗一下。過去一門門課的“考試”,當然也是一種檢驗。但是:第一,這種檢驗是一門門課的具體考察,不是“全面”的能力、水平的綜合考核;第二,這種檢驗側重於學科既有知識和成果的掌握,對學生的自動性、創造性和自我“發現”能力沒有作為重點去測試。因此,這種檢驗是有侷限的,是不完整的。畢業論文的“檢驗”,恰恰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創造性,是一種比較理想、比較完備的檢驗方式。 這是學習階段的最後一“跳”,最後一“搏”,當然應使出全力;這又是治學階段的最初一“跳”,最初一“搏”,理當奮力勇為。
方法/步驟
選題 1、選題的意義 撰寫畢業論文的頭一道工序就是選定論題。論題即論證的題目,《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這是標定論述“範圍”的題目;《聞一多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與繪畫美》,這是揭示論述“主旨”的題目。在全部論文題目中,這種“範圍題”和“主旨題”最為常見。 選擇論題,相當要緊。有經驗的行家,只從論題上就可以看出:這篇論文的“重心”在哪裡?這篇論文的總體“色彩”是什麼?這篇論文有無“新意”,其“價值”如何?行家能夠“看”出來。論文的撰寫者在自己論述的這個題目範圍內理應成為“裡手”,完全應該“擬”出來,“定”恰當。 論題選得不好,一是寬泛,大而無當;二是陳舊,了無新意;三是瑣細,缺少“論”氣;四是生疏,力不能勝。這種題寫起來費時費力,寫出來後沒滋少味,只能成為“敗筆”。 論題選得好,寫好了,價值重大,影響重大,影響社會;寫得差些,“力度”雖弱,價值仍在;即使沒有寫好,“開闢”之功,亦不會磨滅。 2、選擇論題的原則 最重要、最內在的依據,是自己的“庫存”,自己在某專業、某方面、某問題上的“特”,自己最有“心得”、最“有話可說”的那一“絕活兒”。 寫論文要寫自己最“拿手”的東西! 寫論文要寫自己最有“發言權”,有屬於自己“發現”的東西! 寫論文要寫自己最為“熟悉”的東西! 其次,要考慮論題本身的意義、價值。光“熟悉”還不夠,熟悉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定的意義,沒有多大的價值的話,那還是不選的好。《李闖王鬍子考》這樣的題目,就沒有太多意義,價值不大。這樣的論題,我看寫不寫都不“吃勁”。 再有,就是要依從現實的需要。論文的論題本身要有意義、有價值,這當然很重要,但還要考慮它是否是現實的緊迫需要。現實的需要,永遠是科學研究的最根本、最強大、最內在的推動力。需要,能孕育、催生新的學科;不需要,任何學科都勢必要萎縮乃至消亡。假如你現在去寫一篇《試論一百年後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這樣的“論文”的話,我看不會有多少人“買帳”;而你要是能寫象《試論現行工資體制的根本改革》、《加速城市住房商品化的進程》、《提高教育經費必須堅決、果斷、落在實處》這樣的論文的話,就可能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現實需要,這是不能不予以重視的問題。 3、論題選擇的“三級收縮” 論題定得寬泛不實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 “寬泛”,說明了“研究”的狀態;還大體停留在對“問題”“一般”的、“概貌”的寬泛瞭解上,還沒有抓住“精髓”的東西,具有鮮明“個性”的東西,還缺乏應有的“深度”。 “寬泛”,還反映了“思維”的狀貌;還大體停留在對問題所做的“發散性”思維之上,思想還沒有“聚焦”,圍繞核心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聚斂性”思維還很不夠。 “寬泛”,往往還拌有初學者“思想方法”上的毛病:喜歡“貪大求全”,難以“忍痛割愛”。凡讀了的資料總想用上;凡調查來的材料總想寫上;凡自己掌握的知識總想讓讀者也都瞭解、佔有。這樣,勢必面面俱到、拖泥帶水。 其實,論題絕不能太寬且泛、大而不實。 最好最好的辦法,是對每一“寬泛”的論題都來一個“三級收縮”。
聚材 1、聚材是研究工作的基石 聚材,就是收集有關論題的研究材料。收集資料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是整個研究工作的“起點”,也是整個研究工作的“基石”。佔有資料稀疏貧乏,必然導致整個研究工作的失敗;佔有資料不典型、不完備,也勢必影響整個研究工作的可信性和與周嚴性。 弄清研究的狀貌;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線索;搞清問題關鍵;找到正確答案——俱在資料(材料)佔有之中!資料之作用,可謂大矣。 另外,研究是指:收集豐富的材料,分析這些材料的不同發展形態;揭示出這些材料間蘊含的內部聯繫。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一點也離不開、一刻也離不開材料。 2、佔有材料應儘可能充分完備 在佔有充分、完備資料的總的精神原則下,有這樣三種資料要特別注意收集:第一、動態資料,與靜態資料相對,指新近的、尚未沉積的鮮活資料。如具體事實、事例,調查、抽樣結果,統計數字、表格,實驗、分析報告等。第二、個性資料,和常規資料相對,指自己觀察到的、發掘出的關鍵材料。常規資料是中性的,屬於大家;個性資料是個性的,打著作者的印記。第三,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相對,指直接從書籍、文獻及生活中得來的準確資料。隨意刻錄“倒手”的資料是不盡可信的。資料的出處缺乏“權威性”,往往影響論據的準確性。因此,論文所引的資料最好是自己擷取的第一手完備的東西,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轉引他人的常規、靜態資料。 3、要注意利用各類“工具書”的指引 查找資料,不能僅憑耳目的印象記憶。印象總是有限的,而且記憶很難確切,找起來大海撈針,費時費力。特別是在現時,這種辦法更顯得笨拙無力。怎麼辦?要藉助各類“工具書”的指引。一類是“辭書”,比如《辭源》、《辭海》,比較好找,但很有用處。一類是資料“彙編”,如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印的“複印報刊資料”就很重要。一類是“索引”。“索引”最便於檢查、查找,如《全國總書目》、《全國中文期刊聯合書目》等。收集有關的資料是為了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繼續前進。 4、收集資料的一些方法 筆記、剪貼、複印、卡片、書籍的“摺頁”或“夾條”等,都是準備資料的一些方法。
研究 1、科學研究的三個基本條件 只要有這樣三個基本條件,我認為就可以進行某一學科論題的“研究”了: (1)有一定的時間保證;(2)有較好的資料或實驗佔有;(3)有正常的思維能力。 主客觀的其它條件,如指導力量、學識積累、經驗多寡等等,都不是最基本的東西。這三條最基本的條件,我看多數人都有,或者說創造點條件,做點努力後都可以具備。 2、對研究對象必須相當“熟悉” 熟悉材料,才能發現差異,發現矛盾,發現問題,更好地找到研究的價值所在,調整好論文“攻堅破銳”的攻擊方向。熟悉材料,才能弄清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吃透論題的來龍和去脈,發現新線索,找到新角度,開拓自己的研究新領域。熟悉材料,才能看出它們之間的細微區別,隱蔽關係,找到它們的外部特徵和內部聯繫,從而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測的規律性結論。 3、源自主體的思想“創造” 圍繞課題進行思維的終極目的在於創造。 這種創造只能源於研究者這個“主體”,任何別的什麼人都無法代替。 “課題難度→多維思考→周嚴評鑑→認定發現”,這是(思想)創造的四個歷程。 4、注意誘發和捕捉靈感認識 在靈感來臨時,要注意及時捕捉。最好是用筆記來一些最重要的“閃光點”、“思路線”。否則,“清景一失再難摹”,事過再忘,很難復原。
立意 1、論文的價值在於“新”論文不是複述,不是總結,不是重複,也不是宣講。 “新”,是對論文的絕對的、第一位的要求!“新”,主要表現在整體“立意”上,“意新則文新”。當然,這種“立意”,主要是指論文的基本觀點,但也包括著內容上的總體指向。 “新”,是論文所謂“學術性”的主要體現。各方面均無“新意”,即無任何“學術性”可言。 “新”,可以有不同的方面:(1)、“通說”的否定;(2)“前說”的補充;(3)“異說”的辨證;(4)“成說”的質疑;(5)提出新“觀點”,宣佈新“發現”;(6)填補研究“空白”;(7)發現新材料,提供新事實;(8)論述具有“新角度”;(9)研究採用“新方法論”;(10)預見、假想、推測“未來”。 文章最講立意,論文亦然;;立意求新,論文尤甚。
大綱 1、論文要有一個好的整體框架 框架反映了作者對論文的“總體把握”,顯示著預想中論文的“輪廓狀貌”。框架本身體現著作者的眼力、思辯力、腕力、乃至氣魄等綜合的水平。 2、論文大綱是事理邏輯結構的外化 3、大綱的詳略依個人習慣而定。
初稿 寫初稿宜興會淋漓一氣呵成。
修正 冷靜審視、文不厭改;由大至小、不留芥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