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共二十篇。《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此部分考查的重點,一定要引起重視。還有一個考試的熱點就是對所學文章的內容理解也需要注意。在此整理了與初中所學的《論語》節選相關聯的考試熱點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步驟/方法
在學習的態度上。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還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學習的方法上。
孔子強調複習的重要性:"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在學習的內容上。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習的目的上。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他還強調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注意事項
《論語》博大精深在此只將易考查的部分做了整理,所謂"功夫在詩外",還是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多去了解《論語》,瞭解儒家思想,瞭解聖人孔子,不只為弘揚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文化更是對個人修養的一種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