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近來用“黃金排量”作為轎車市場炒作的題材,其實“黃金排量”比我前幾個月批駁“拐點”論還惡劣,拐點還可以理解為不懂數學的記者對數學名詞錯誤的引用。而黃金這個詞人人皆知,“黃金排量”就純屬胡說八道了。因為在中國的各種版本的辭海中用黃金來比喻,只能理解為貴重或稀少的意思。這是媒體對某個車型進行炒作報道時,想不出這輛車更多的優勢,瞎編 出來的一個矇騙用戶的狗屁不通的說法。令人遺憾的是用“黃金排量”進行炒作的越來越多。如不制止這種惡劣的文風,以至今後可能還會瞎編出鑽石ABS、鈾235軸距來進行炒作,其實最後倒黴的是用戶,因為用戶可能會相信某品牌轎車不存在的“優勢”。 還有的媒體這樣寫到:“0.618———黃金分割點。縱觀汽車市場的排量劃分,在適應國人生活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能真正稱得上黃金分割點的就只有2.0L。魚和熊掌兼而有之”。一看就是偷換概念的詭辯輪,如果問他2.0L是在幾升發動機排量中黃金分割而來的?為什麼?這個作者肯定會啞口無言,而且這個記者也承認“2.0L發動機叫好不賣座”,這明顯是自相矛盾。 炒作最多的是:把1.6升的轎車發動機——國內轎車裝備最多的發動機稱之為,“中國轎車的黃金排量”。但是黃金有稀少的含義,與裝備最多的意思剛好相反。不知這個“黃金”是怎樣冠在排量前面的!!! 二、 從專業的角度談排量 一種轎車如果引進的是全系列車型,一般最少有三款不同排量的發動機。每種發動機都使這輛轎車具備比裝備其他發動機略好一些的優點,同時也給這輛轎車造成略差一些的缺點。如裝排量小的發動機,可能車輛的經濟性略提高,銷售價格也略低,但是車輛的配置會少一些,加速性和最大車速都會降低,反之亦然。而排量居中的發動機,各項性能、配置、價格均居中,因此較成功的轎車,銷量最大的一般是裝排量居中的發動機。但是要充份的滿足各類客戶不同的偏好,一款轎車有多種發動機可供選裝還是必要的。 有記者在報道中這樣寫:“微型車以1.3L作為黃金排量,經濟型車以1.6L為黃金排量,而中高級轎車以2.0L為黃金排量”。權且把黃金排量理解為:裝備某排量的發動機的轎車銷量最大,上述記者的話也絕大部分是錯的。首先中國微型車的定義是1L以下的轎車,“微型車以1.3L作為黃金排量”,不管怎麼理解都不正確。經濟型車如果指的是A0級轎車,1.6升發動機能使大多數A0級轎車的性能適中。而中高級轎車以2.0L為黃金排量又錯了,因為這2年來中高級轎車賣得最多的是發動機排量為2.3-2.5L(包括1.8T增壓發動機)的轎車,佔中高級轎車總銷量的57%,而排量為2.0L的中高級轎車僅佔總銷量的41%。排量為2.7-3.5L的中高級轎車佔總銷量的2%以下,如果用正統的黃金比喻 ——貴重或稀少,來定義黃金排量的話,中高級轎車2.7-3.5L的發動機應該是黃金排量! 三、對中高級轎車的分析 黃金排量是為宣傳某中高級轎車而“創造”出來的,因此就不能不談一談中高級轎車市場。中國技術引進的中高級轎車大概分兩個類型,第一類是外形尺寸、重量較小的中高級轎車,如馬自達6、凱旋等轎車;第二類是為適應從2002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汽車市場增長近100萬輛的中國汽車用戶的需求,加長軸距和加寬的中高級轎車,如帕薩特、雅閣、凱美瑞、天籟等轎車,這兩類中高級轎車平均車重差127公斤,車寬差3釐米,軸距差9.6釐米,車長差11釐米,以至可以說是兩個級別的轎車,因此兩類車的適中的發動機排量也不同,第一類是2L的發動機,第二類是2.3-2.5升的發動機。 適中發動機排量的車銷售的比例越高,用戶的認可程度也越高,還可提升品牌形象,企業的利潤也能高一些,銷售增長的潛力也大一些。今年以來,第二類中高級轎車,各車型的適中發動機排量銷售比例在60-79%之間,其中在7、8月份轎車市場下滑時,逆勢銷量大幅度增長的中高級轎車只有凱美瑞和天籟。 從9月1日開始,國家把3L以上的發動機的轎車消費稅大幅度提高,加上國際石油價格飛漲,原來想買3L以上大排量轎車的用戶都不會放棄購車,大部分用戶會降低購買的車輛等級,給中高級轎車帶來一個額外的市場增量,但是這部分用戶對品牌最看重,這就使中高級轎車在提高品牌形象的競爭更加激烈,誰能更多的搶到這個機會,誰就能更高速發展。我個人的感覺是:最近凱美瑞在這方面的手筆最大,也希望其他廠家能迅速跟上來。 買車如何考慮顏色 當你買車時,首先考慮的大概是車的品牌、類型、性能、質量等等,但一旦決定了這些後,你面臨的就是如何選擇顏色的問題。也許,當你選擇顏色時,考慮的僅僅是“我喜歡什麼顏色”。不知你想過這樣一些問題沒有:什麼顏色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最少?什麼顏色能使汽車顯得大一些?什麼顏色能使汽車顯得結實而厚重?什麼顏色是流行色?什麼顏色的汽車在賣二手車時能保值?…… 其實,汽車的顏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美觀和個人偏好的問題,而是一個頗有說法的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顏色是車主個性的顯示。顏色不僅是汽車的包裝和品牌識別的標誌,而且還反映車主的情感和身份。紅色能激發歡樂情緒;黃色崇尚大自然本色;藍色顯示豪華氣派;白色給人以純潔、清新、平和的感覺;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矛盾的顏色,既代表保守和自尊,又帶有新潮和性感;綠色給人帶來沉靜和諧氣氛,而最近流行的鮮紫和桃紅色,又表現出車主的活躍個性。 顏色的重要還在於能在人的心理上產生一種造型功能。顏色的造型效果取決於其面積、明度、純度和匹配等因素。對於三維物體的轎車車身,由於其形體、質量及色差所造成的這種影響就更為明顯,因此要根據車型來選擇轎車顏色。 明度和純度高的顏色能使車體顯得大一些,因此適用於微型轎車。對於大型和中型轎車來說,採用明度和純度適中的顏色較宜,買大型轎車最好選擇低明度和低純度顏色,因為這類顏色所產生的壓縮應使車體看起來較為緊湊和堅實。有時車體豐滿的豪華車噴上一兩種顏色飾條,可變得“俏麗苗條”起來。 選購汽車顏色,還應考慮不同經緯的日照量和地區的光強和溼度。在低緯地區(如海南),日照時間長,光強相對較強,因此車身的日照面與背面顏色反差很大,如採用柔和的中間色調就可消除這種反差。而在高緯度地區(如黑龍江),日照時間短,光強相對較弱,反差小,可採用強烈的純色以加強車身造型較果。 顏色更重要的是在安全方面的作用。近來,科學研究表明,轎車行車安全性不僅受其操作安全視線的影響,而且還受到車身顏色的能見度影響。心理學家認為,視認性好的顏色能見度佳,因此把它們用於轎車外部以提高行車安全性。視認性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顏色的進退性,即所謂前進色和後退色。比如使紅、黃、藍、綠的轎車與觀察者保持等距度,在觀察者看來,似乎紅、黃色轎車要近一些,而藍、綠色轎車要遠一些。因此,紅、黃稱前進色,藍、綠稱後退色。前進色的視認性較好。 顏色與行車安全的關係 眾所周知,行車安全的關鍵是汽車本身的性能,但你知道嗎?行車安全與車身的顏色還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有些顏色在汽車遭遇緊急危險時,起到加劇肇事的副作用;相反,還有一些顏色卻從某種程度上減弱或者遏制車禍的發生。 深色車比亮色車易發生車禍 澳大利亞最大的汽車保險公司——NRMA公司的研究員就汽車顏色與交通事故發生頻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番研究,結果表明:撞車等交通事故的發生與汽車顏色的顯眼度有著密切的聯繫,深色以及容易與道路環境相混合的黑、金、綠、藍等顏色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機率遠高於明亮的嫩黃、米色、奶色和白色汽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顏色是有進退性的,即所謂的前進色和後退色。例如,有紅色、黃色、藍色、黑色共4部轎車與你保持相同的距離,你就會覺得紅色車和黃色車要離自己近一些,是前進色;而藍色和黑色的轎車看上去較遠,是後退色。前進色的視覺效果要比後退色好,看起來要近一些,車主就會早一點時間察覺到危險情況。 其次,顏色有脹縮性,即膨脹色和收縮色。舉例來講,將相同車身塗上不同的顏色,會產生體積大小不同的感覺。如黃色看起來感覺大一些,是膨脹色;而同樣體積的黑色、藍色感覺小一些,是收縮色。收縮色看起來比實際要小,尤其是傍晚和下雨天,常不為對方車輛和行人注意而誘發事故,黃色等為膨脹色,看起來比實際要大,不論遠近都很容易引起注意。 顏色在人們視覺中的亮度是不同的,紅、黃為亮色,亮色車的視覺效果較好。暗色的車型看起來覺得小一些、遠一些和模糊一些。那麼究竟開什麼顏色的車上路最安全呢? 銀白色車最安全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休•弗內斯(Sue Furness)教授在對1000多輛各色小汽車進行調研後發現,銀白色是最佳選擇,出車禍的機率最小,而且即使出事,司機受傷程度也相對較輕,在車禍中遭受重傷的比率比開白色汽車的少50%。相比之下,開白、黃、灰、紅、藍車的司機受傷的機率大致相同,而黑、褐、綠車最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駕車人受傷的機會是開白、黃、灰、紅、藍車的2倍。 休•弗內斯說,銀白色汽車為何比其他顏色汽車安全的原因目前還不得知,他們推測這可能與銀白色對光線的反射率較高,易於識別有關。她建議提高銀白色汽車上路行駛的比例,以減少交通事故。 人們一般認為紅色是放大色,容易從環境中“跳”出來,引起人們注意,有利於交通安全。但駕駛員長時間行車時,紅色容易引起視覺疲勞,不利於對其他淡色物體的觀察,從這一點上講又十分不利於安全。轎車顏色專家認為,哪些顏色更有利於行車安全是比較複雜的,一般來說淺淡鮮亮的顏色比深色車要安全一些。 內飾顏色也會影響行車安全 汽車內飾的顏色選擇對駕駛員的情緒具有一定的影響,也會影響行車安全。內飾採用明快的配色,能給人以寬敞、舒適的感覺。夏天最好採用冷色,冬天最好採用暖色,這樣可以調節冷暖感覺。另外,色彩的明度與純度也會引起對色彩物理印象的錯覺,一般來說,顏色的重量感主要取決於色彩的明度,暗色給人以重的感覺,明色給人以輕的感覺。淡的亮色使人覺得柔軟,暗的純色則有強硬的感覺。恰當地使用色彩裝飾可以減輕疲勞,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色彩和光線一樣,也會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影響。它不但影響人的視覺神經,還進而影響心臟、內分泌機能、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 汽車十大無用的配置 最近,在一次車商車主聯誼活動中,家住城南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多花了近萬元的價格購買了目前正熱銷的某品牌導航版車型,但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導航儀根本派不上用場,基本就用來播放一些音樂碟片。“因為外出旅遊的機會並不多,偶爾出去了,需要導航的時候,很多道路信息根本沒有輸入,還不如買本地圖方便。” 其實,在實際駕車中,像王先生那樣在愛車上裝了無數頂級裝置而“沒有機會和時間”使用的車主大有人在。藍牙、導航儀、巡航系統……汽車配置“無用功”大有氾濫之勢。我們不禁要問:有多少配置可以不裝? 誤區:高科技成擺設 成都一位購買奧迪A4的江小姐的話很有代表性,她說:“30多萬元的車錢都花了,還在乎多花那幾千塊小錢嗎?”盲目追求高配置,是國內汽車消費,特別是高檔車消費的一大特點。在國內,很多車型,銷售最好的往往都是那些配置最高的。大家掛在嘴上的所謂“性價比”,實際上變成了“配置價格比”。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造成消費者追求高配置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消費者自己的攀比心理,如果配置低了,會覺得沒有面子。 其次是廠家不經意地“誤導”。廠商經常將諸如藍牙功能、導航系統等作為“高科技”炫耀的資本,但實際使用率卻極低,高科技往往成了擺設。對於消費者來說,“性價比”越高,自然越吸引目光。許多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增大內部空間,安裝了天窗、電視、藍牙、倒車雷達等配置。面對汽車製造廠提供的大量“個性化配件”,消費者應該比較一下:哪些比較實用,而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擺設。 陷阱:“無用功”氾濫 成都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汽車集團市場部經理向記者透露:汽車配置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高檔的現象已到了近乎氾濫的地步。其實從某一方面講,這也是汽車廠家給消費者佈下的一個消費陷阱。因為配置水平越高的車型,廠家的單車利潤率也越高。舉個簡單的例子,最近某廠家宣佈某款車的非天窗版停產,理由是天窗版車型更受消費者歡迎。其實業界有一種說法,廠家增配天窗的成本是2000元,而天窗版售價則比非天窗版高6000元。也就是說,賣一輛天窗版的車,廠家要多賺4000元。正是這一原因,導致目前國內市場存在一大奇怪現象:很多廠家宣稱的某車型最低款往往是有價無貨;相反配置豐富、高檔的車型卻任你挑選。 在國外成熟的汽車市場,一般的做法是提供豐富的配件包,甚至是空調,即使是豪華車,標配也不多,但是有很多配件可供選裝。這樣既方便了消費者選擇,同時也體現了廠家以人為本的造車理念。 提醒:安全實用就行了 著名學者、汽車市場專家鍾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同國外人性化、個性化定單銷售制相比,國內廠家體現的是自主化,利益化。所謂的定單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消費者需求的市場調查。再說難聽一點,就是廠商作秀,甚至有廠商下套讓消費者往裡鑽。是一種推卸矛盾的做法。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研究開發部技術總監徐煥新博士則表示:“定製消費將是以後車市發展的趨勢。消費者買車前一定要靜心自問,是買一件可以炫耀的配飾,還是買一個安全使用的交通工具?這對於盲目消費大有裨益。” 私車十大無用功 一、定速巡航系統:在美國寬而直的“慢速道路”上確實能夠發揮作用,那些美國人或者邊開車邊化妝,或者邊開車邊刷牙、打領帶,這都得益於定速巡航系統。不過,在國內車速變幻不定的路面上,縱然是高速公路也難有用武之地。 二、鋁合金輪轂:僅為好看,鋼輪轂加個外套也漂亮而且成本更低; 三、倒車雷達:只會是個雞肋,倒車時仍然要朝後看,誰用誰知道; 四、真皮坐椅:十萬元左右的私車,你想能有啥好皮?一般皮味道重,也不便清洗,而且表面光滑,不及絨布運動感強。 五、尾翼:除非你是跑車,其他車你能快到需要用尾翼來控制氣流嗎? 六、天窗:如果每天在西藏開車,天窗確實可以導入新鮮空氣;但在車流滾滾的大都市,打開天窗導入的就只有滾滾的尾氣了。 七、電動加熱:假如你不是每天在南極,假如你不想花幾大千成為“熱鍋上的螞蟻”,電動加熱完全可以換2個安全氣囊。 八、六碟CD:你認為用得著嗎?不過,假如你是的士司機,每天在車上的時間超過8小時,那裝個12碟CD也無妨。 九、電調坐椅:私車一般都是一個人開,坐椅的調節次數幾乎為零,還需要用電調?明擺著浪費資源。 十、導航系統:許多新道路來不及輸入,上萬元的衛星導航儀成了全球最貴的“影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