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的保護。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親密的保護者,我們不僅要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更要保護孩子的心理安全。可能我們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之間存在著差異,也可能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之上不如別的孩子那麼優秀,同時也可能學習起來缺乏自信,調皮搗蛋,與父母對抗等等,在這些方面我們作父母的反思過自身嗎?比如我們與孩子的問題之間有什麼聯繫呢?我們是如何想象孩子的呢?我們對這個偶然落入我們懷抱之中的小寶貝身上看到了什麼呢?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能扛些什麼呢?他的小腦袋裡究竟在想些什麼呢?他的眼睛滴溜溜、骨碌碌的轉著在尋找著什麼呢?在孩子每天所表現出的行為之中我們發現了孩子的什麼,以及我們對孩子抱著什麼幻想呢?等等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能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能學會自愛。有時我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表揚,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轉化為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一定要精心呵護每一顆美好而脆弱的心靈。當我們的愛注入孩子心田時,我們的愛就會轉化為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熱愛,從而促進孩子良性發展。
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學習不是單純的、封閉的、沒有情感色彩的接受過程,而是雙向或多向的、開放的,具有情感色彩特別是具有積極、愉悅和快樂的情感色彩的情況之下,才能收到出奇的效果。所以如果孩子能在學習中不斷的自我肯定與被肯定,那麼它就會表現得和我們所期待的一樣,當他取得成就與獎勵之後,就會出現以成功促成功,優秀上更加優秀的效果。著名的羅森塔爾“期待效應”其實就是對孩子施加積極期待,能使期望化為孩子“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從而使預測成為現實。我們對孩子的良好期待,其實就是引導和推動了孩子積極而健康成長,就如給一艘迷失的航船指明瞭方向,這樣孩子的目標性、追求成功的積極性就會更強。一旦這種期待被激活,就會轉化為孩子自身的源動力和內驅力,從而逐步樹立信心,建立恆心。作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想方設法要讓他建立成功地自信心,以及養成取得成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鼓勵孩子擡起頭做人,挺起胸走路。
賞識教育是對孩子的激勵。行為科學證明: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勵,能力就有可能發揮80—90%,以至更多。由於父母對孩子的賞識,親子之間彷彿架起了一座橋樑,把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在一起。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地和我們溝通和交流,這樣我們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然後隨其心順其性千方百計的激發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的熱情,讓孩子找到自尊,尋回自信,使他在充滿愛意的激勵中,經常保持滿足,快樂,穩定的情緒內涵,洋溢著創造的激情和進取的動力。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只有微小的差異,這就是心態的積極與消極。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麼,就讓我們去做那雙善於捕捉孩子閃光點的眼睛,用放大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優點,用縮小的眼光看孩子的缺點,讓優點同化缺點,缺點轉化為優點。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成功的樂趣。但同時我們要注意對孩子的賞識不是盲目的誇獎,流於形式的表揚,而應做到適時,適度,不能不加節制,一定要因人而異,有的放矢。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態。讓孩子能愉快的學習,樂觀的生活。相信自己,也相信我們的孩子——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鄒韜奮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在學校裡表面上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孩子對自己所學的是不是真正覺得很喜歡,是否真正有濃厚的興趣……”
興趣從哪裡來?靠批評、訓斥是不行的。要找到他的優勢。給他指出方向。讓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後才能揚起風帆,乘風破浪,到過理想的彼岸。
當然,誇孩子不是無原則的戴高帽子,也要講方式方法。我們誇孩子勤奮,不誇孩子聰明;誇孩子進步快,不誇孩子學習好;誇孩子的進取精神,不誇孩子居功自傲;誇孩子的自信,不誇孩子的自負;誇孩子不拘一格的創新,不誇孩子照貓畫虎的重複。
需要說明的是:誇孩子要注意掌握技巧,發現孩子有成績就要給予表揚,特別是在人多的時候更要表揚,激勵他,鼓勵他奮進;孩子有了缺點,不要指責,更不要訓斥,要分析孩子產生問題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後在適當的時候找他談。在談問題之前要肯定孩子的成績,指明他努力的方向,然後再說他目前還存在一個小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改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孩子了。這樣他就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改正不足。
(附)一位母親與家長會
一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三分鐘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寫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在第二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回到家裡,看到誠惶誠恐的兒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兒子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她說:“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能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兒子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裡,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隻信封上。
我們大家其實每天都在尋找或發現孩子所表現出的品行,我們在孩子出生就開始了對孩子的幻想或期待,比如,我們翻閱字典、測字打分、請教長輩,甚至求助於算卦先生等等,挖空心思給孩子起一個充滿意義、充滿幻想或期待,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名字;在孩子滿月、百天、週歲的時候,將孩子裝扮成為各式各樣的姿態或角色來為其拍照。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在父母所控制的幻想中成長,所以我們有的父母反對學校對孩子的控制,比如,有一個高三的學生英語成績比較差,老師所佈置的英語單詞以及背誦課文經常性的不去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英語老師就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讓這個學生記單詞和背誦課文,結果他的母親卻向學校反映說“英語老師與我的孩子過不去,這樣的老師不知道關愛學生”;有的父母嚴謹或杜絕孩子閱讀武打或網絡小說,孰不知武打或網絡小說就像體育健將的身體所需要的非食物的營養品一樣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品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東西可以減緩孩子的心理壓力;有的父母則把孩子趕出家門讓他與其他孩子粗野的玩耍;其實父母的這些心理性為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學習成績提升,變得堅強勇敢成為男子漢等等。
在這裡我們知道,關於孩子的天賦、潛力等方面的發展,最關鍵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能瞭解孩子的行為表現以及他所關注的事情,他內心深處是什麼樣子的,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校老師的教育和引導,以及由老師進一步的發現孩子的天賦並給予最大限度的開發。
作為父母來說,為孩子提供吃住,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還需要與孩子有融洽而和諧的交流,激發和鼓勵孩子去有意識的調動老師教的積極性。當然我們千萬別忘了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和願望。他們需要家長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給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為上的幫助。他們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們心理上的需要,對他們心理上的需要漠不關心,那麼即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優越,他們也會感到不滿、苦惱,甚至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正如他們的環境和營養中缺少某些物質時會產生身體上的疾病一樣。
孩子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心理有發展的過程、規律和特點。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有不同的需要應該滿足。他們的心理更與成人不同。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特點,把對成人的要求強加給他們,或用對其他年齡階段的要求來對待他們,沒有為他們提供解決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問題的條件,就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問題,產生不信任感、內疚性、自卑感等等,並影響以後的發展。當外界的要求和孩子們的發展水平和特點相距太遠時,這種要求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心理髮展,而且會使他們的發展產生偏離。
每個孩子都還是一個具體的人。由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複雜影響,每個孩子都還具有他個人的特點,表現上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家長如果對兒童的個性特點敏感,採取適合於某個兒童的特點的教養方式和態度,這個兒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反之,如果家長按照統一的模式,採取不適合兒童的態度和方式,或根據自己的好惡對待兒童,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不協調,甚至產生衝突,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點使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對這些孩子,家長更應該精神對待,防止他們的問題產生。
學習是腦力勞動,也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人的認知過程,始終伴隨著情感,沒有主動的求知慾望,認知過程中產生不了愉悅,是學不好的。對於情感比較脆弱的少年兒童,尤其如此。在孩子的大腦已經疲勞,對認知活動不再感興趣的情況下,硬逼著孩子再學,不但無效果,還有害,會使孩子厭惡學習,甚至對課內的正常學習任務也這麼認為,豈不更糟了! 科學的做法應是:
1、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方式是很多的。為孩子創造條件,多聽、多看、多讀,使孩子知得多,見得廣,鼓勵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從而激發孩子學習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2、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較強,屢屢遭受失敗和挫折的人容易產生自卑感。對於兒童和少年來說,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有利於增強自信心。懂得科學教育的家長,總是能夠根據孩子的優勢和長處,為孩子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多種活動中得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表揚鼓勵孩子要謹防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轉變後進的孩子不是一勞永逸的,孩子的轉化一般要經過醒悟、轉變、反覆、鞏固、穩定的過程,而反覆又是轉變中的中心環節,甚至會出現幾次較大的反覆。這是因為這些孩子意志品質不夠完善,自我約束能力還比較弱,面對孩子的反覆,父母要特別謹慎,絕不能氣餒和放棄教育,應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根據孩子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不斷調整教育方案,使孩子渡過反覆關,更快地進步起來。在此過程中要防止"超限效應"的消極影響。因為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反覆,會失去教育的信心,過分責備孩子,在批評孩子之後,會覺得意猶未盡,重複批評,接著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同樣的批評,使孩子極不耐煩,討厭至極。家長不能動輒採取“翻老賬”“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陳穀子爛芝麻翻個沒完沒了的方法,那樣會加重孩子的精神負擔,使他們喪失進步的信心,並容易造成親子之間感情上的疏遠,產生逆反心理。我常聽我們有些家長說我把道理講了一大堆,好話說了一籮筐,但是我要孩子這樣做,他卻偏往那邊跑。從心理角度上講,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那麼批評的累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是指孩子有自己的房間,有書桌、檯燈、書櫃和各種工具書,還包括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心理氣氛。如果家長在家裡擺麻將桌,吃吃喝喝,來來往往的朋友不斷;家長在家裡從不讀書看報,家裡也沒有起碼的書報雜誌等學習資料,家裡沒有讀書的氣氛,那麼孩子就不能受到良好的影響,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也就不能受到好好學習的家庭教育。因為,教育絕不是不斷重複的簡單說教,它是環境的薰陶,是榜樣的示範,是情感的感染,是心靈的呼喚。
4、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日本學者田畸仁先生的研究認為,人們的活動,80%的行為靠習慣支配。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習慣的重大意義。
同時在指導孩子學習過程中還要避免幾大誤區:1、對孩子嘮叨個沒完;2、對孩子總是數落;3、給孩子規定學習指標,達到有獎;4、對孩子的學習搞疲勞戰術。
“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要求自己仔細觀察和揣摩孩子的心態、處境,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用“良言”溫暖她、鼓勵她;當孩子受窘時,說幾句話為她解困;當孩子沮喪時,用熱情的話予以鼓勵;當孩子疑惑時,用智慧的語言給她提個醒;當孩子自卑時,點亮她“閃光點”,燃起她的信心。良好有效的學習規律應是有張有弛,有勞有逸。學習的時間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一般經過一個小時,就要休息一下,鬆弛一下,使大腦的疲勞得到緩解,待精力恢復了,再行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率。不要一味地反對孩子玩,適當地玩,也是一種休息。事實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並沒有學得那麼苦、那麼累,那麼不分晝夜,相反,他們學得都比較輕鬆,合理分配時間,從而保證良好學習狀態。
家長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請你拿出寬容和愛心,多找孩子的閃光點,讓他們自信地走上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