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牆抹灰裂縫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

一、裂縫產生原因分析

1、砌體牆面砂漿灰縫處出現幹縮裂縫,是由於砼砌塊含水量控制不嚴或砌體質量欠佳。

2、從鑿除的抹灰層觀察,不規則的裂縫位於面層,是所用砂子為細砂偏多、含泥量大,或級配不當,未按配合比拌料,砂漿稠度過大。

3、從砌體牆面痕跡看,抹灰前對牆面的灰塵沒有清理乾淨,對有缺陷的部位未徹底修補處理;抹灰前牆面澆水溼潤不足,砂漿中水份被牆體吸收,抹灰層缺水乾裂。

4、個別部位沒有分層抹灰,未按要求第一天刮糙,次日抹灰的順序操作,而且是當日刮糙,緊跟抹面,有的甚至未刮槽,抹灰一次性成活。

5、填充牆兩端及頂部與主體框架相連部位,出現細微裂縫。

1)填充牆體砌築時,牆體端部砌體豎向灰縫中砌築砂漿填嵌不密實、不飽滿;

2)下部填充牆砌築完成後,頂部斜砌磚施工開始時間偏早,下部牆體沉降還沒趨於穩定;

3)頂部斜砌磚施工時,砂漿未填滿、斜砌磚未擠緊樑底;

4)牆頂未採用微膨脹混凝土進行填實;

5)牆面抹灰工作開始時間相對偏早,牆體變形還沒趨於穩定;

6)不同材料基體的吸水率和收縮性不一樣;

7)所釘抗裂鋼絲網只是固定抹灰層,防止抹灰層脫落,沒有起到應有的抗裂作用。

二、釘網抹灰一般施工流程

在《建築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範》(GB50210—2001)、《建築施工手冊》和《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中均有提到,填充牆抹灰時,為防止在不同材料基體交接處出現裂縫,應在不同材料基體交接處加釘抗裂鋼絲網,抗裂網片與各基體的搭接寬度不得小於100mm.但是都沒有對抗裂網片的鋪釘位置,做詳細的說明。在施工時,結合施工規範和標準圖集,可推斷鋼絲網在牆面抹灰前,就應該鋪釘到位。因為在對牆體進行抹灰的過程中,按照規範要求需要加設鋼絲網,而圖集做法只顯示抹灰砂漿的比例、抹灰的遍數及每層抹灰砂漿的厚度。同時在《建築施工手冊》中,曾明確把鋪設金屬網列為抹灰前的基層處理。因此,通常情況下,在牆體砌築完成後,釘網、抹灰的整個施工過程如下。

首先,對混凝土牆、柱、樑及填充牆砌體表面進行毛化處理,然後,在牆體兩端及頂部不同材料基體交接處加釘抗裂鋼絲網,寬度不小於200 mm,縫隙兩側覆蓋寬度均不小於100mm,最後,對牆面進行分層抹灰。

三、釘網抹灰改進施工工藝

通過對裂縫出現的原因及牆面抹灰的方法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在牆面抹灰施工過程中,抗裂鋼絲網的鋪定位置欠妥。若在抹灰過程中,適當調整一下鋼絲網的鋪釘位置,就像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配置的鋼筋一樣,儘可能將其配在受拉位置,便能更充分地發揮鋼絲網的抗拉作用,所釘鋼絲網的防裂效果會更好。調整後的施工做法如下。

(1)牆體砌築完成後,首先對需抹灰的混凝土牆、柱、樑及砌體表面進行清理、修補,然後進行毛化處理,即用摻建築膠素水泥漿甩毛或將混凝土表面鑿毛50%以上,以使抹灰層與光滑平整的混凝土牆面、柱面、樑面及砌體表面間能形成可靠連接。

(2)在混凝土牆面、柱面、樑面接縫部位兩側各150 mm範圍內,抹第一層灰,厚度約10mm,可稱之為“拉毛灰”,抹灰應保證平整、順直、密實、不空鼓,使填充牆在砌築時出現的瞎縫能再次被抹灰砂漿填充、彌補;同時對於因牆體沉降、變形等出現在牆頂的水平縫隙,能再次被抹灰砂漿填充;不但縮小了已出現裂縫的寬度,而且又降低了裂縫的深度,減少該部位再次出現裂縫的概率。

(3)在縫隙處加釘抗裂網片,寬度尺寸及搭接長度必須符合圖紙設計、施工與驗收規範及有關質量通病防治措施規定的要求。平面位置縫隙處網片易於鋪釘平整,陰角部位90°網片應儘可能鋪釘到位。在抹灰時,要保證抹灰砂漿通過鋼絲網眼均勻被填塞,並與第一層抹灰形成可靠連接,以使所釘抗裂鋼絲網基本處於抹灰層的中部,這樣所釘鋼絲網的抗拉作用不僅能得到較好的發揮,而且鋼絲網兩側又能被抹灰砂漿所包圍,形成了良好的保護層,使鋼絲網的耐久性得以提高。

(4)進行第二層及面層抹灰。

四、採用改進工序後牆面防裂能力分析

以室內牆面抹灰為例(外牆面同內牆面),對調整後的內牆面防裂能力進行分析。

當室內牆面抹灰完成後,抹灰層表面與室內空氣長時間接觸,受大氣溫度、溼度、空氣流動等影響,抹灰砂漿在凝結硬化時,表面產生收縮,出現細微裂縫。隨著時間的推移,裂縫的深度會進一步加深,寬度也會進一步加大,當裂縫深度達到中間鋼絲網的位置時,鋼絲網便能把抹灰層收縮產生的拉力均勻地分佈開,不僅阻止了抹灰層裂縫的進一步延伸,而且也阻止了裂縫寬度的增加,從而起到了抗裂的作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抗裂鋼絲網。若鋼絲網釘於砌體表面,只有當裂縫穿透整個抹灰層時,抗裂鋼絲網才能起到抗拉作用。而此時裂縫的深度已經貫穿整個抹灰層,所釘抗裂鋼絲網沒有達到預期的防裂效果,也就成為了“名不符實”抗裂鋼絲網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