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怎樣找到好工作?

好工作新標準的依據是注重內在,攀登外在,實現內在外在的有機互動。如職業興趣的滿足,職業理想的實現。

方法/步驟

分析外在因素,揚長避短。通過分析你所學的專業,你所考取的證書,你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你獲取資訊的渠道,你經歷過的經驗,你過去所獲得的成就以及你具備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測評中所反映出的潛力,別人給你的客觀評價等等,整合出你的優勢專長,明確你的短處與不足,從而揚長避短,管理好缺點,確定你日後可能要發展的幾個優勢領域。揚長,可以讓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能力和潛力範圍內我們能夠勝任什麼職業,避短可以讓我們把補短的時間和精力用到揚長上,因為在職業上所取得的更大發展更多的程度上取決於你能把自己揚多長,而不是到底補了多少短,因為人不是完人,一定是缺點要大於優點的,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我們不是迴避短,而是實在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補短,但也不是就任由短來發展,而是管理好短,最大化的揚長。現實中的很多大學生就陷入了這個誤區,大學四年,補這個短,補那個短,導致最終沒有形成和培養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補成了個四不像,沒有堅持做自己,結果就是做不了自己;其實成功的人都是個性化的人,與大眾相同的人只能淪為大眾,揚長避短就是這個道理。

分析內在因素,人適其職。接著分析你的內在因素:你內心中最需要的是什麼?你最看重的是什麼?你對哪方面最感興趣,你的最大的理想是什麼?你的性格是什麼型別?你的意志程度如何?你的身體心理如何?你的道德處於何種境界?你的思維方式怎麼樣?你的行為習慣怎麼樣?等等從這些內在因素中找到對職業選擇影響共同點關鍵點,以便從集中統一的內在出發,追尋內在的理想價值實現。所謂的人適其職就是指的你所做的工作與你的內在因素相適合相匹配,也只有這樣你才會所做的職業上發揮出你最大的激情和創造力。換句話說內在標準最終決定你是否適合這個職業,這也是我們上述好工作新標準的直接條件。我們在日常所聽到的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我不適合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做著沒意思,等等就是我們從內心因素出發對外在的職業所做出的評判標準,當然這個標準也是很個性化的,畢竟人的內在因素是千差萬別不盡相同的。

理論篩選可能適合“三業一位”。理論確定可能適合的“三業一位”( 行業-職業-企業-崗位)的方法就是通過檢視職業分類大典等職業綜合性資料及查閱相關資料,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直覺統攬各個行業的趨勢,內容來確定可能適合的行業,通過檢視職業的工作內容和任職資格來初步判定可能適合的職業,當然也可以通過各種行業,職業的統計分析資料來大概的做出理論選擇,但在選擇理論的統計資料時要保證統計資料的權威性和真實性。在確定可能適合的行業和職業後就可以進一步確定業內的一流企業和查詢業內一流人物的成功歷程了。通過瀏覽一流企業我們可以從中進一步瞭解理論的目標行業和職業,也可以明確目前業內所緊缺的崗位和目前所招聘的崗位,更會在對比崗位任職資格中明確自身的差距。通過檢視業內一流人物的成功歷程一來可以激勵自己向這個領域堅定發展,二來可以明確一下都有哪些道路和方法可以勝任目標職業。理論的確定目標“三業一位”更多的是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來實現的,這種方法強調的是自律自救,也是比較節省時間,影響信度的因素更多的在於當事人對資料的整理分析的準確性大小。

實際驗證篩選可能適合職業。理論的確定僅僅停留在了理論上,雖然節省了時間但對於寄託於我們一生理想和希望的職業來說,還是草率了些,我們還要在實際中進一步驗證理論的選擇。如何實際的調查驗證理論所做的目標“三業一位”呢?一是我們可以訪問目標“三業一位”最直接的工作者,通過與過來人的交流來驗證和補充自己的理論選擇。二是通過各種媒介進一步的關注關於目標“三業一位”的各種資訊,在分析諮訊中瞭解和分析目標“三業一位”的真實情況,三是自己實際的調查和總結目標“三業一位”,形成一份實際的調查報告,在分析報告中驗證理論選擇。四是真正的近距離甚而是零距離的到目標“三業一位”中實踐實習,用親身實踐來判斷和驗證自己的理論選擇。在一番實際的體驗和判斷中就可以確定一些具有較高操作性和適合性的職業族了,再進一步歸納總結職業族的共性,以及結合第一步來進一步減少不和適的目標“三業一位”,最終剩下最少的現階段最匹配的幾個職業了。

確定理想職業。延續第二步,我們可以在僅剩的幾個職業確定理想職業了,當然這個理想職業的準確性取決於你前兩步的所執行效果和信度。尋找理想職業有兩個方式,一是理論上的職業篩選。即看剩下的這幾個職業的職業描述,在衡量自己能否勝任工作內容和比較任職資格中最終圈定一些大概適合的職業。在這些職業中再進一步瞭解相應的一流企業和一流的業內人物,持續關注業內的動態,並瞭解業內人物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要明確業內人物的一般入行要求和成為業內一流人物的實現路線。二是在具體的工作實踐實習中不斷淘汰不適合的職業。在前一步理論的抉擇下你所做的工作就不至於那麼盲目了,所以,你可以依次嘗試你理論上所圈定的職業,在工作中尤其是要注意工作內容和任職資格及工作方式這三個點,如果這三點與自己的個性匹配度較高,那就可以判定為適合的職業。當然親身實踐實習是最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但也是最有效最準確的,它適用於三個以內的職業判定時,否則太多會得不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你前幾步的信度太低。

建立職業理想。在確定了理想職業後,接下來就是樹立理想職業上的職業理想。這就要結合自身的追求了,你要確定在理想職業上的目標,包括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目標是是你前行的動力和方向的標尺,有了這個目標,你才會產生工作的激情和發展自身的潛能,實現目標的最重要一個方法是確立一個實現目標的期限,以便監督和激勵自己。這個問題更多的是取決於你的個人追求和價值觀了,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無法統一和量化的。

確定職業通路。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哪一條是最近的路最好走的路呢?畢竟人生短暫,今天失去了明天不一定能夠得到!所以,我們要最快的最穩的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而在趕往職業理想的大路上爭取不走錯路,少走彎路,避免走回頭路,最好是可以走通向職業理想的直線,不但要走正車道,還要走高速路,甚而是地鐵。這就要求我們首先明確可以實現職業理想的路線有幾條,這就要參照過來人和成功人士的路線軌跡了,看他們怎們走到那個地步的?他們都學了什麼知識,都掌握了什麼技能,都做了什麼事情……在總結之後,結合自身,選一條職業發展路線,並把每個驛站,每個階段性的目標都名列其中,以便有具體的參照和追求及奮鬥的期限。

篩選招聘資訊,確定目標企業。目前迫切的是你要找到一個實現理想的平臺——目標企業。這時候你可以到網際網路上招聘網站上搜索你所確定的行業裡都有哪些一流的企業,結合你對地域和具體領域及對企業性質,企業領軍人物的要求去搜尋具體的企業,並把你上幾步對職業的探索的經驗和收穫應用於企業的選擇。選定幾個目標企業後就要長期關注企業的動態,把目標企業的企業歷史,經營業務,組織結構,行業地位,企業文化,輿論報道等等都瞭解透些,並且在創造條件下去實習實踐,或者去和目標企業的員工進行深層次的對企業選擇結果性的交流,總之不要留下盲點,不要因為不瞭解而導致選擇的失誤。

篩選招聘資訊,確定目標崗位。要知道企業能給你提供的最大平臺就是崗位。你所要應聘的也是目標企業的目標崗位而已,而非整個企業或者職位。在瞭解目標職業時就會加深目標崗位的瞭解,最重要的是你要長期時刻關注目標企業對崗位的需求招聘,因為你所關注的目標企業不一定在你要求職時就有用人的要求。確定目標崗位,就是你要確定應聘目標企業的一個崗位或與這個崗位最相關的崗位,記住,是一個目標企業一個目標崗位。而非多個崗位,因為每個崗位都是不同的,而對你目標職業乃至職業理想有最直接的幫助就是那個目標崗位,而非其他的崗位;當然有時候你所要應聘的目標崗位已經招滿了,但你為了在目標企業中學到更多的東西,那你可以選擇與目標崗位最相關的崗位來做,以便在日後輪崗或借調時有最大的機會去爭取。

投遞定製簡歷。在第四步我們說一個目標企業一個目標崗位,那簡歷上我們就可以針對性的按照這個思路去定製簡歷了,這裡要澄清的是沒有一份包打天下的簡歷,簡歷都是要針對性的定製的。瞭解了目標企業有助於我們進行的目標崗位選擇和對定製簡歷的背景文化支援。簡歷更多的是要依據目標崗位的任職資格來定製的,因為只有你符合了目標企業所列出的任職資格要求你才會有可能勝任這個目標崗位,至少目標企業的hr會認可你,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企業所列的崗位任職資格都可以勝任目標崗位工作,這就涉及到了hr的職位分析了,這裡不做探討。定製簡歷時,你可以依據目標崗位的工作內容來逐一描述並達到甚至超過任職資格的要求,這樣一來用事實證明了你確實做過了目標崗位的工作內容,其經歷經驗就不言而喻了,二來你也用事實證明了你確實達到了任職資格的要求,最後再結合目標企業的企業文化和目標職業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工作環境等寫進去。當然這是個定製簡歷的方法,至於你是否有真正的實際經歷就看你前幾步的執行效果了。

跟蹤直至面試。如果延續了這個步驟去找工作是很難得不到面試的,除非你在某個步驟某個環節出了差錯,這裡我們說的是正常執行下的情況。為什麼經過如此縝密的求職步驟的還要跟蹤呢?因為企業hr尤其是好一點的企業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求職簡歷,他們的任務很重,所以,為了提醒他們你的存在,你要在投遞定製簡歷後進行跟蹤。你可以寫封感謝信的形式來提醒他們,也可以通過電話或網路等即時的溝通方式來跟蹤,甚而在天時地利的條件下通過第三方來傳達你的誠意,最後你還可以通過和你的目標崗位的直接上司溝通,向他推薦你自己,效果好的好,他自然就在意你了,那他怎麼會不去找hr說說呢?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