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的正確應對方法?

Tags: 寶寶, 體溫,

目前處於夏秋交接之際,天氣炎熱,寶寶因為免疫調節系統發育不完善。導致在室外溫度和空調房間過渡時不適應誘發感冒發燒。多數都是發燒、流鼻涕、咳嗽,有的還伴有嘔吐和輕度瀉。

許多寶媽看到寶寶發燒就著急,急於給孩子退燒。其實,寶寶感冒發燒並不是壞事,長大不容易過敏,寶寶一發燒,寶媽就會下意識地找退燒藥,把大人急得團團轉。可實際上,體溫高一點不一定是壞事。

發燒定義: 發燒是指體溫比標準體溫(37攝氏度)高出至少1攝氏度。美國免疫學家瓊斯博士認為,37攝氏度是平均口腔溫度,稍微升高一點沒什麼了不起,因為體溫隨著外界環境和心理因素的變化,隨時會有小範圍的波動。即便一切正常,體溫在一天裡也會有變化,晚上溫度會比白天高一些。而兒童體溫的波動比大人更快,這可能跟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有關。有研究顯示,嬰兒如果在1週歲以內發過燒,長大後就不太會得過敏等疾病。同時,還有人認為,發燒就是身體在努力自愈,所以不妨隨它去。

發燒的積極意義 最近美國《過敏和臨床免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專家通過跟蹤調查一組美國兒從出生到六七歲之間的健康狀況,發現:1歲以前沒發過燒的孩子,有50%會對灰塵或貓毛過敏;發過一次燒的小孩,過敏程度要輕一點;發燒過兩次甚至更多次的小孩中,只有31.3%的人會得過敏。主持調查的威廉姆斯博士說:“這說明發燒也許能促進兒童免疫系統的發育。” 過於清潔可能並不利於免疫系統的發育,而早期感染則可能提高免疫力,預防以後可能出現的過敏。現代的小孩生活在過於乾淨的環境中,失去了和細菌接觸的機會,可能也因此錯過了建立完全的免疫能力的機會,所以以後孩子很容易出現過敏和哮喘。發燒是一種自衛機制,身體通過提高體溫創造了一種讓細菌不易繁殖的內環境。不同原因引起的體溫偏高不但能殺死入侵的病毒和細菌,還能提高淋巴細胞的代謝功能,使之能更好地應付感染。

區分發燒的級別寶寶發熱時體溫37.5~38℃為低熱,38~39℃為中熱,39℃以上為高熱,超過41℃為超高熱。發燒時寶媽一定要沒30分鐘監測一次寶寶的體溫。

38.5℃以下物理降溫

在給小兒退熱時,在38.5℃以下最好是選擇物理降溫,如多飲水、溫水加酒精擦浴等。  所有的退燒藥,如撲熱息痛、複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較大的副作用,嬰幼兒的神經抑制機制尚未健全,高熱時使用,易誘發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甚至因血液中游離膽紅素堆積而出現黃疸。同時對消化系統和肝腎功能也有損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綜合徵,造成白細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燒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小兒常用的退燒藥有泰諾林、百服寧、小兒退熱栓等。也可以選用中藥如柴胡、羚羊角、清熱解毒口服液等,對小兒退燒效果也很好。

能不輸液就不輸

 有的家長認為小兒感冒輸液比服藥退燒快,一到醫院就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為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作用。我們的原則是能吃藥的不打針,能打針的不輸液,因為輸液有時會產生副作用。當服用抗病毒藥物不能退熱,發生繼發性細菌感染,血液檢查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出現支氣管炎或肺炎時,可考慮使用抗生素。但無論用什麼藥物,都要注意劑量不得過大,服用時間不應過久;服藥期間要多給孩子喝水,以利藥物的吸收和排洩,減少藥物對小兒身體的毒害。退燒藥不要和鹼性藥同時服用,如小蘇打、氨茶鹼等,否則會降低退熱的效果。

 中醫認為感冒是感受風邪所致,分風寒、風熱、內熱外寒等不同的症候,強調要辨證施治,對症用藥,這一點對小兒尤其重要。有的家庭備有“小藥箱”,孩子感冒了不到醫院看,拿家裡儲存的感冒藥給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藥店給孩子買藥吃,這樣做很危險。因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藥,對孩子有危害,所以小兒感冒用藥要特別慎重。

以下情況要特別注意

對兒童發燒,要時刻注意。如果有以下症狀,就需要及時就醫:3個月以內的嬰兒發燒超過37.9攝氏度;3到6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8.3攝氏度;6到12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9.4攝氏度;1到2歲的兒童持續發燒超過24或48小時;任何年齡段的兒童體溫超過39.4攝氏度或38攝氏度以上超過3天。另外,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脖子僵硬、嘔吐或拉稀也很危險,應該在第一時間送往醫院。

原作者: 威廉姆斯博士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