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綠媽是助產士出身,做過幾年護士,曾經一度夢想去美國做護士,對於美國醫療體制是有初步瞭解的。不過因為在美國待的時間很短,去美國生孩子也都是自費,這裡也只能說個皮毛,希望赴美生子的媽媽能做個大概瞭解。
私立醫院是美國醫療體制的主導
跟國內不同,美國醫療也是走向市場化,公立醫院只佔醫院總數的20%左右,醫療資源大大向私立醫院傾斜,出名的、好的醫院往往都是私立醫院,這跟好學校都是私立學校一個道理。
不僅僅美國如此,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類似,像我們國內這樣,醫院都是國企的國家應該是比較少見的。而我們因為長期在國企的思維模式下看待問題,似乎不太能理解作為社會福利性質的醫療資源私有化,如何能規範他們不成為商家或個人謀利的工具。
美國私立醫院中有2/3是非盈利性醫院,而其他的1/3盈利性醫院,其獲得的利益也不可以分紅給投資商,只能用作添置醫療裝置或者擴張醫院規模。可能有人覺得,那這樣沒錢可賺,傻子才投資醫院哈?確實沒錢可賺,但投資的不是傻子,當財富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做很多事的目的就不會只是為了掙錢,社會貢獻在這個時候就超越了商業利益。
媽媽們就不用再問這樣的問題了,“聽說去美國生孩子都是私立醫院啊,那有保障嗎?”美國人大多都去私立醫院,有沒有保障他們比你更明白。
美國醫生的成長之路無比艱辛
美國醫生的收入非常高,與之相配的是,醫生的成長之路可謂無比艱辛。
美國普通本科不設定醫學專業,必須拿到本科學歷以後參加考試,才能擇優錄取進入醫學院。
經過醫學院6年的艱苦學習,攻下醫學博士學位,但還當不了醫生。
必須在指定醫院繼續進行3年住院醫師培訓(著名美劇《實習醫生格蕾》講的就是這個階段的事情),才有資格參加高難度的醫生從業資格考試,通過此考試才能拿到住院醫師執照。
如果想進一步成為專科醫生,還要再進行3-4年的培訓學習,之後還要到非本單位的指定國家級專科醫院做 1-2年的進修醫生,這樣通過考核後擁有專科行醫執照,才能成為專科醫生。
這樣的培養過程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半途淘汰無數堅持不下去或者能力不行的學習者,剩下的鳳毛麟角,而且往往欠下了一屁股債務(助學貸款),不過沒關係,只要修煉到這一步,還錢的日子指日可待。
美國醫生和醫院各自經營
美國的醫生和醫院是各自經營,醫生不隸屬於醫院,他們好比是兩家公司,彼此之間是合作關係。
專科醫生(比如兒科、婦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一般都有自己的診所,病人看病一般都是去醫生診所,只有需要住院或者手術才去醫生的合作醫院。
在第一次看診時,接診護士就會告訴你,醫生合作的醫院是哪幾家,你可以從中選擇,一般醫生也都是就近和方便原則挑選醫院。
(嘉惠而醫院的醫生牌)
醫生和醫院的費用也是各自收取,比如去美國生孩子,媽媽們需要支付的醫療費用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支付給醫生,另一部分支付給醫院。
當然,美國醫院有醫生,這些醫生往往是急診醫生,看車禍、急腹痛、緊急外傷等威脅到生命的急病;住院部也有住院醫生,應付住院病人出現的緊急情況。
先看病,後付錢
跟國內先付錢後看病的方式不同,美國看病很像去飯店吃飯,都是先看病後付錢。
去專科醫生診所看病不需要預先支付掛號費,各種檢查、化驗等費用也是等全部看完以後給你出具收費單,自費病人可以當場支付,而保險病人往往是賬單寄往病人家中和保險公司,後期再按照約定方式支付。
去醫院辦理入院手續時,也不需要預先支付住院費用押金,全部費用都等病人出院時候結算,自費病人可以選擇現金或信用卡當場支付,而保險病人也是賬單寄往病人家中和保險公司。
這種支付方式符合以人為本的精神,但是對於醫院來說風險很大,美國尚未實行全民醫保,沒有保險的人不在少數。救護車送過來的病人,醫院都必須先救治,各種藥品和搶救措施都用上去了,人是救回來了,等到結算費用時,病人雙手一攤,我沒保險,也沒錢。沒錢就是老大,醫院也沒辦法,只好再貼點車費送其回家。政府對私立醫院也沒有相應補助,那麼醫院只能量力行事了,小醫院肯定不敢設定急診,否則就等著虧錢倒閉吧。
(嘉惠而醫院急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