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遞時如何選擇審稿人?

如何選擇審稿人彷彿不是一個非常透明的話題來。但如果作者知道了編輯部如何選擇審稿人,會有助於作者選擇期刊、推薦審稿人、甚至撰寫論文。這對於期刊和作者應該算是雙贏的事。

有多少種期刊,就有多少種稿件處理模式。但在有些模式下編輯為什麼不採納,並不是編輯們不關心,一葉障目。只是有些改革的推進就是很緩慢,就是阻力重重,結果很好,過程卻需要摸索,只能慢慢來。雖然期刊之間送審模式不同,但是在審稿人的挑選還是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工具/原料

​有些期刊採用的是欄目編輯送審制。欄目編輯是全職編輯,只有大方向相關的研究生教育背景,而非兼職的研究人員。這是送審的弊端,很多情況下對文章討論問題的瞭解都很粗淺。初審的編輯會把所有來稿看一遍,濾去特別不符合要求的部分稿件,然後剩餘稿件分配至欄目編輯。欄目編輯送審步驟如下:

方法/步驟

1、查作者在雜誌社所有期刊的投稿記錄。如果有投稿,還會查審稿記錄,根據情況選擇是否考慮繼續邀請以前的審稿人。

2、編輯一般會掃一下全文,然後著重讀一下摘要和引言以及結論。主要目的是瞭解作者這篇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情。看完腦子裡會蹦躂出幾個比較熟悉、聯絡過的審稿人。但是有時選擇暫時hold住,不馬上請,查查最近兩年他們都發了與這個特別想關的文章沒,然後放在步驟3後邀請。

3、瞭解作者推薦的審稿人。這些審稿人的研究背景會稍微調查一下。個人主頁,和近五年發表論文情況是必看的。研究方向非常相近的推薦審稿人,編輯當然會選。編輯們很能理解作者很希望聽到來自名人的評價,但也同時很理解名人的時間總是有限。通常為了避嫌,編輯還會查一下被推薦的審稿人是不是跟作者沾親帶故(這種情況下送出去有點兒讓大家都不好做人)。有時遇到的作者裡不超過百分之五十會做出非常合適的推薦。但恰恰作者是小方向裡的專家,合適的推薦對於送審非有有利。專家常常會因為忙而拒絕審稿,但如果送審方向非常準確,審稿時間就會相對短,這時候稿件被拒審的機率就會相對小一些。

4、看文章的參考文獻。會著重關注那些文獻題目一看就比較相關,期刊名也耳熟能詳,而且最近5年發表的文章。仍然會對這篇目標參考文獻進行全文檢索,看看是不是真實相關。然後開始重複步驟2的過程,把關鍵作者(第一作者,或者通訊聯絡人)研究背景調查一下。差不多的都會發邀請信。這個環節裡,特別希望作者可以引相關的、新近的、優質的文獻。而且也特別希望作者的文獻條撰寫標準,條條都附上文獻題目。如果作者文獻引得特別不給力,3個步驟下來都沒有覓到足夠多的審稿人,那編輯只能靠自己查文獻了,進入步驟4。

5、根據之前閱讀的文章大意,用幾個覺得特別貼切的關鍵詞放到Web of science裡面去查,然後對找到文獻裡的關鍵作者重複步驟2。如果查不到,就再減一個關鍵詞。。再減一個。。。最後放寬要求吧,換轉google scholar。如果發現小方向內的文章這幾年都已經被大家夥兒搞成專利在發了,所剩無幾的幾篇學術論文還都來自知網萬方,作為編輯就有點兒懷疑正在送審的文章是否選對了期刊。步驟4行不通再進步驟5。

​6、通過關鍵詞在審稿人資料庫中找審稿人。其實的審稿人資料庫很大,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在資料庫裡找呢?只是有些編輯們的個人習慣。會覺得應該把文章塞給那些剛剛享受過被審並且幸運通過的作者團隊,思路都還是熱的,應該意見回來很快、很到位。另外資料庫裡審稿人的研究方向不會全都更新很快,相對剛出爐的論文有些滯後。很多時候通過步驟2、3、4找到的審稿人也正是已在庫裡的審稿人。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