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戰國時期成書的一本哲學著作。全書分上下兩篇,81章,5000餘字;上為《道篇》37章,下為《德篇》44章。因其在漢代以後被尊為道教經典,故又稱《道德經》。關於《老子》的作者,學術界頗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它反映了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厲曲鄉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為基礎形成的儒道互補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基礎。《老子》思想不僅對我國古代的哲學、政治、軍事、宗教、醫學、養生、氣功和武術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各種文化觀念。因此,可以說《老子》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一方面是由於老子對遠古以來的思想文化傳統作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其學說有著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筆者還認為,作為中國文化思想的基礎並對中國文化發生了全方位影響的《老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對中國現代文化的整合和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首先,《老子》哲學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借鑑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作為宇宙萬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據的形上之“道”,創立了以“道”為核心,包括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等內容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老子》的本體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金嶽霖《道論》)。從先秦道家、兩漢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對老子道論的繼承和對老子所提出的諸如“道”、“德”、“有”、“無”、“動”、“靜”、“無極”等範疇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由於《老子》思想是一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準確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涵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甚至是異質文化觀念的契合點、融合點。所以,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需要借鑑《老子》哲學思想。
其次,《老子》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具有啟迪意義。《老子》的思想指向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普遍性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各個時代的人們所始終關注的。老子以睿智的思索,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根源和基礎的“道”範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又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身的關係上,就成為人的行為方式和處世方法。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係上,《老子》提出了“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以達到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老子“無爭”的處世原則雖然明確地表現出與現代關於積極、進取、競爭的要求相背離的一面,但是它對於緩和人與人之間因過分的物慾追求所帶來的衝突,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在個體生命價值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長生久視之道”,主張通過“致虛”、“守靜”而反樸歸真,“復歸於嬰兒”,即恢復到無知無慾的純樸自然的境界。老子“致虛”、“守靜”的工夫,不僅可以培養人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可以保持人的內心平靜,調諧自己的心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老子》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人類目前和未來的文化、生活能提供一些積極的智慧。這就是說,《老子》思想仍具有現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