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富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良好的基礎教育。放眼世界,不少國家在基礎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美國西德威爾是一所私立學校,學費貴,教育質量高。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女兒切爾西曾在那裡上學,原副總統戈爾的兒子現在是該校高三年級的學生。
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據西德威爾中學高中部教務長戈德曼女士介紹,美國的高中包括9年級至12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三至高三)。學生每年需修5門課,如有的學生想多學一點,也可修6門。
語文和數學是每年必修的。歷史需修3年。理科和第二外語需修2年。語文可選修基礎寫作、英文文學、莎士比亞戲劇和俄國文學等;數學可修幾何、代數、三角、方程、微積分初步、線性代數和更深一些的微積分等;理科有物理(共3級)、化學(共3級)和生物(2級);歷史有美國史、中國史、亞洲史、歐洲史、宗教比較史和哲學流派等;外語有法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拉丁語。由於各學科的課程之間沒有很緊密的銜接,學生選修的課程搭配因人而異,所以高中部沒有固定的班級,在一起上課的有不同年級的學生。體育鍛煉不算課,但要計成績。大多數學生每天下午3時放學後都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或文藝活動,開發自己的能力。
實習:目前,畢業班的學生都在各自聯絡的單位進行一個月的實習。上海復旦附中張敏華同學在國家宇航博物館實習,他的一個同學在法院實習,都是義務工。
重視原著的學習:教材上千頁,必須讀原著,張敏華同學對美國中學課程的感覺是書本厚,內容細。一學年一本的《基礎物理》1050頁,《化學》1200頁,《微積分》900頁。每堂歷史課都要預習二三十頁課文。理科的課本敘述很細,學生只要認真讀懂課本,就會做所有的習題,不需要去找課外輔導讀物。作為語文課本的《英文文學集》有2800多頁,包括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節選或全文。教師只選用其中一部分內容。但是選中的內容要求學生讀完整的原著。張敏華同學上了一年語文課就讀了7本英文小說,這還不包括穿插其間學習的詩歌、散文和名人演講等其它內容。
重視論文寫作:西德威爾中學的教學方法也與我們國內有較大的不同。文科強調論文寫作。語文是每月一篇論文。老師每次出10個左右的題目讓學生(一個班大約15個學生)自由選擇,學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選題。歷史課是每學期一篇論文。學生需要自己到圖書館查資料,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再與教師進行幾次個別討論。論文的篇幅一般要求10到12頁左右。課堂上較多采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滿堂灌”或“填鴨式”方法比較少見。
美國高中生的家庭作業並不少。很多學生都要忙到晚上10點或11點才能睡覺,時常抱怨“睡不夠”。輕鬆學習只是小學階段的美好時光。
高校錄取決定於中學教育。張敏華同學覺得在理科方面,國內中學的教學水平比美國明顯要高,在文科方面則比美國要差,主要是國內中學的教與學比較死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受束縛。至於中國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否比美國中學生差一些?張敏華同學認為很難說,因為這不單純是一個教學方法優劣的問題。美國學生的物質條件比中國學生要好得多,這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把創造性表現出來。
進哈佛應具備的條件:哈佛大學2001年在華盛頓市錄取了25名新生,西德威爾中學佔5名,從上海復旦附中到該校學習一年的張敏華是其中之一。
哈佛大學為什麼選中了這個中國學生呢?今年有19000名高中畢業生報考哈佛,最後錄取1600名。在報考的學生中,全國統一的學習水平考試(SAT)成績達滿分(注:當時的分數1600分,現在為2400分滿分)的有300人,達1500分以上的有1000人。SAT和高中三年的學習成績雖然是錄取與否的重要依據,但不像國內那樣佔有“一槌定音”的地位。
SAT成績達滿分的申請者進不了哈佛的事並不鮮見據張敏華說,他報考美國大學的過程從2000年秋天就開始了。申報一流大學的材料往往有30多頁,需要反映自己各個方面的素質。有的學校要求申請材料中包括一篇考生的理科論文;有的要求介紹一名對考生影響最大的人;有的讓考生介紹自己的最大特點;還有的要考生為該校選擇兩條錄取新生的標準,等等。缺乏創造性的學生很難交出令人滿意的材料。
張敏華同學在復旦附中時獲得過數學、物理和生物幾項全國奧林匹克比賽獎,來美國後獲得過全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第七名。但哈佛大學更看重的是他曾在國內舉行的涉及中學12門課程的“雷達杯”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另外,在社會活動、文藝和體育等方面的突出成績或事蹟也是學校評估新生素質的重要依據。
從張敏華同學在美國中學學習的體會來看,中學教育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錄取新生標準的影響。如果高校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就會專注於爭取好的考試成績;如果高校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中學教育就會著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這種對應關係是客觀存在的。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美中兩國的中學教育存在著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