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苗分為哪幾類?
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國疫苗分為兩類。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據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兒童接種第一類疫苗免費,疫苗以及接種費用由政府承擔,預防接種單位按免疫程式為兒童接種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變相收取任何費用。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並且自願受種的其他疫苗,由受種者或者其監護人承擔費用。
二、現階段我市第一類疫苗包括哪些?預防哪些傳染病?
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後,我鎮第一類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風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流腦疫苗、乙腦疫苗、以及應急接種的炭疽疫苗、鉤體疫苗共13種疫苗,預防乙肝、結核病、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百日咳、白喉、破傷風、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13種疾病。
三、兒童辦理預防接種證有哪些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都明確規定: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兒童出生後一個月內,其監護人應到當地的接種單位辦理預防接種證。兒童離開原居住地期間,由現居住地衛生局認可的承擔預防接種工作的接種單位負責對其實施接種。
四、流動兒童在預防接種時享受哪些權利?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流動兒童與本地兒童在預防接種時享受同樣權利,包括辦理預防接種證、免費接種第一類疫苗等服務,目前大部分流動人口存在經濟條件、文化素質、衛生狀況和防病意識較差等問題,接種單位很難對人數日益龐大的流動兒童實施及時的預防接種,流動兒童接種率明顯低於本地兒童,流動兒童傳染病發病不斷升高。這些已逐漸成為嚴重影響免疫規劃工作的突出問題。
[接種副反應知識宣傳]
1、如何看待接種反應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接種疫苗是安全的。不過疫苗畢竟是一種異物,部分兒童因個體差異會在接種部位發生紅腫、疼痛、硬結等,或出現發熱、全身不適、倦怠、食慾不振、乏力等症狀,這些都是預防接種後的一般反應,病情輕微,多在1~2天內自行恢復,必要時就醫。極少數兒童在接種後可出現罕見的異常反應,如無菌性膿腫、過敏反應等,病情相對較重,需要及時治療。另外,如果兒童在接種疫苗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發病前期,或存在某種潛在的疾病,在接種後碰巧發病,被稱為“偶合症”,與疫苗本身無關,很容易與接種的不良反應混淆。
為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兒童家長應該在接種前瞭解接種疫苗的品種、作用、禁忌、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配合接種人員,提供兒童的健康狀況並瞭解兒童的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後,兒童要在接種門診留觀30分鐘,一旦出現可疑反應可得到及時處理。
2、下列情況不屬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種後一般反應;
(二)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三)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範、免疫程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四)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後偶合發病;
(五)受種者有疫苗說明書規定的接種禁忌,在接種前受種者或者其監護人(簡稱受種方)未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後受種者原有疾病急性復發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髮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心因性反應。
3、什麼是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常見的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有哪些?
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範接種
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預防接種異常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發生率極低,但反應相對較重,需要臨床處置。90%以上的異常反應均為過敏反應,包括區域性過敏反應、過敏性皮疹、過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此外還有無菌性膿腫、熱性驚厥等,比較少見有多發性神經炎、臂叢神經炎、腦炎和腦膜炎、脊灰疫苗相關病例等,接種卡介苗後的異常反應有淋巴結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絕大多數異常反應經過臨床治療後不留永久性損害。
3、 接種疫苗後出現反應,還是否繼續接種?
國家規劃疫苗需連續多次接種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糖丸等,如出現單純的區域性反應或低熱,則不必改變免疫程式。如果引起嚴重反應,則不繼續接種。接種百白破疫苗出現休克、高熱、過敏反應、血清病等應停止以後預防接種。
4、 有免疫損害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
凡患有白血病、全身惡性腫瘤或進行免疫抑制劑治療的嬰幼兒或成人,感染傳染病後造成嚴重後果,應按免疫程式接種滅活疫苗。有免疫損害者不能接種活疫苗。
5、孩子接種後要注意什麼?
孩子打過防疫站以後避免劇烈運動,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對孩子要細心照料,注意觀察,有時小孩會發生常見的不良反應,如輕微發熱,精神不振,不想吃東西,哭鬧等,一般都不嚴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開水,很快會恢復,如果體溫過高,可服些退燒計。接種後24-48小時內,注射部位可發生紅、腫、熱、痛等區域性反應。有時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結也可能腫大。如區域性反應重時,可用乾淨毛巾熱敷,如反應加重,應及時請醫生診治。
[預防接種知識宣傳]
1、疫苗是防控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麻疹是傳染性最強的傳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觸亦可以傳播。麻疹發病最初表現為發熱、結膜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開始出紅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後遍及全身,持續4~7天,出疹前後5天內具有傳染性。
人類對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種麻疹疫苗是預防和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實施麻疹疫苗接種前,幾乎每個兒童都難以倖免感染。我國廣泛使用疫苗後,麻疹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區仍有麻疹病例暴發。及時全程接種麻疹疫苗,能有效預防麻疹的感染。麻疹疫苗應接種兩次,初種月齡為8月齡,複種為18—24月齡。2008年以後,我國開始使用含麻疹成分的聯合疫苗替代麻疹單價疫苗,如麻疹—風疹聯合疫苗,即一次接種可以預防麻疹、風疹兩種疾病。
2、接種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問題
人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病毒後,絕大多數為隱性感染,臨床上無任何症狀,僅有極少數感染者,由於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脊髓灰質炎,會導致肌肉麻痺,俗稱“小兒麻痺症”。
兒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稱小兒麻痺症糖丸),是預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滿2、3、4月齡的兒童,各服糖丸一粒,一歲以內共服3次,滿4歲再服一粒。糖丸採用直介面/嚼服或溶於涼開水送服,服苗後半小時內不要喝熱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
目前,我國是無脊髓灰質炎病例的國家,但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別是與我國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爾等國家仍然有脊灰的暴發流行,發生輸入性病例的危險始終存在,因此各個國家仍舊對適齡兒童接種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
3、讓流行性乙型腦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感染乙腦病毒所致。乙腦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豬是乙腦最重要的傳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腦病毒的豬後,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腦在人群中的傳播。乙腦常見症狀是發熱、頭疼、噴射性嘔吐等,病死率高達5%~35%,約30%的倖存者有神經系統後遺症,主要有失語、肢體癱瘓、痴呆等。
給兒童接種疫苗,是預防控制乙腦最經濟、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國將乙腦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兒童要及時全程接種乙腦疫苗。我國目前使用的乙腦疫苗有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減毒活疫苗接種全程共打2針,分別在8月齡和2週歲接種;滅活疫苗接種全程共打4針,分別在8月齡打2針(間隔7~10天打第2針),2週歲、6週歲各接種1針。從非流行區到流行區的人,也最好在來流行區前1個月完成接種。另外,除了接種乙腦疫苗,還要積極滅蚊、防蚊,預防乙腦傳播。
4、及時接種疫苗可有效阻斷乙肝病毒傳播
我國是乙肝大國,約有93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經血傳播。在無任何干預措施的情況下,40%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傳染給孩子。嬰幼兒感染乙肝病毒後,90%~95%發展成慢性攜帶病毒狀態,而成人僅為10%左右。
2002年,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免疫規劃,為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後,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可受到保護,並且效力持久。
新生兒出生後立即按照0、1、6月齡的接種程式,全程接種3次乙肝疫苗。由於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在懷孕、分娩及產後,有可能將乙肝病毒傳染給新生兒,所以乙肝疫苗接種更強調首針的及時性——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應立即接種第一針。如果孕婦已經明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新生兒的接種時間越早越好,同時還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阻斷病毒傳播效果。
[麻疹強化免疫活動介紹]
麻疹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呼吸道傳染病。早期症狀有發熱、結膜炎、流涕、咳嗽等,皮疹常由面部遍及全身,持續4~7天。嬰兒和成人發病比兒童嚴重,常見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喉氣管支氣管炎、腹瀉和腦炎等,特別當兒童伴有營養不良時,常常引起併發症死亡。
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的最為經濟有效的手段,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國麻疹發病水平很高,兒童在15歲以前幾乎都會感染麻疹。1965年開始使用液體劑型麻疹疫苗後發病率逐漸下降。1978年我國實施兒童計劃免疫以後,麻疹發病水平呈持續下降趨勢。1986年,麻疹疫苗改為有效期較長的凍幹疫苗,並開始執行兩劑次免疫程式,發病率繼續下降,1998年我國提出加速麻疹控制規劃,近年來全國麻疹發病率一直在10/10萬左右波動。
任何疫苗對人體而言畢竟是一種異物,絕大多數健康人群接種後不發生任何不良反應,只有極少數因個體差異在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麻疹疫苗也是如此。部分兒童接種麻疹疫苗後可能出現區域性紅腫、疼痛、短暫發熱及散在皮疹等一般反應,但病情輕微,一般在2天內可自行緩解,必要時可對症治療;因接種麻疹疫苗引起的過敏反應(如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等)或神經系統反應(如驚厥等)極為罕見。根據我國近幾年對麻疹疫苗接種安全性的監測情況,接種麻疹疫苗後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正常範圍內,並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預期發生率,而且麻疹疫苗接種次數的增多,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說明我國的麻疹疫苗是安全的。
任何一種疫苗的效率都不是100%的。通常情況下,麻疹疫苗在8月齡接種首劑時疫苗效率約為85%,在18月齡複種時疫苗效率約為95%。但即便人群疫苗接種率較高的情況下,對免疫無應答的人群也會導致麻疹易感人群的不斷積累。麻疹的傳染性很強,通常認為針對麻疹的人群免疫力至少達到95%以上,才能阻斷麻疹病毒傳播,當易感人群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麻疹的週期性流行或區域性暴發。
2006年,我國所在的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提出到2012年實現消除麻疹目標,將麻疹發病率控制在1/100萬以下。為實現該目標,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
建議,我國制定了包括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在內的消除麻疹策略。
強化免疫是對目標人群無論既往有無免疫史都接種一劑次麻疹疫苗,目的是為既往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人群提供一次補種的機會,同時也對既往有免疫史但因個體差異等原因免疫無應答的人群提供一次複種的機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形成免疫屏障,阻斷麻疹病毒傳播。
全國疫情監測資料顯示,小年齡組仍然是麻疹發病的重點人群,近年來全國15歲以下麻疹病例佔總病例數的70%。近年來我國部分省市為控制麻疹疫情開展了多次區域性的麻疹疫苗查漏補種活動,但對於疫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因此有必要通過強化免疫,解決多年累積的易感人群問題。
從2004年開始,我國貴州、四川等十幾個省份先後開展了麻疹疫苗強化免疫,對這些省份的麻疹疫情控制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國達到消滅脊髓灰質炎的目標,也是通過全國範圍內多次開展強化免疫實現的。
今年全省即將開展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活動是根據國家《2006~2012年全國消除麻疹行動計劃》組織開展的。各地開展麻疹疫苗強化免疫之前,必須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進行技術培訓,開展社會動員,在接種期間加強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在各地開展強化免疫時,省衛生廳都派出專家組進行現場指導。
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是我國為了實現消除麻疹採取的必要措施,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免費為兒童接種麻疹疫苗,是我國政府關注民生,保護廣大兒童健康的重要舉措。在這項活動開展過程中,衛生部門與兒童監護人應該相互配合,保證兒童及時接受預防接種,也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