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陣子的城中熱話又回到了之前的食品安全問題,這話題再一次地激起千層浪,這次的主角是“速成雞”。據央視報道稱,兩家洋快餐雞肉的供應商,採購的白羽雞有新增抗生素等藥物,其中,使用抗生素多達18種,而且有的抗生素是屬於違規新增品,有的肉雞還濫用了違禁的激素類藥物,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危害。下面我們就一齊探解一下“速成雞”的泛濫程度。
方法/步驟
“速成雞”等於“問題雞”
所謂“速成雞”,是不久前被媒體揭出的一種“問題雞”,這種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專門飼料和藥物餵養的。曾有媒體稱這種飼料可毒死蒼蠅,近日又有媒體指其間使用的抗生素高達18種之多,而它們主要供應給肯德基、麥當勞等知名快餐企業。這引起了公眾關於食用這種雞會否造成健康損害的廣泛擔憂。
更令人難以理喻的是,“速成雞”已演繹成一項公眾高度關切的公共事件,一些涉事企業卻依然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據央視報道,肯德基沒有接受央視的採訪要求,而是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登了一份宣告。但這份宣告並沒有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正面迴應,反而是顧左右而言他,給公眾帶來了諸多新的疑問。
“速成雞”引起市民擔憂
市民“鄭女士”質問,隨著農業規模化養殖模式的壯大“速成雞“速成豬”等進入餐桌。農民傳統養雞要半年乃至一年才能長成,速成雞僅需40多天。而為了維持雞的快速生長,增肥劑、抗生素等就有可能出現濫用。這樣來的“速生肉”你還敢吃嗎?有另外一位市民說,“速成雞”就像白酒裡的塑化劑、奶粉裡的三聚氰胺,累積的健康風險,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還有農業大學的教授質問,“乾羽”說,“速成雞”質量如何?速成可能意味著質量的縮水和折扣,而以飼料和藥物喂大的“速成雞”到底有無質量問題?
吃18種抗生素的“速成雞”能安全吃用嗎?
抗生素本身對生命肌體就有損害,一隻雞40多天裡吃至少18種抗生素,難保雞體內不會有抗生素殘留。這樣的雞果真是安全健康的嗎,被人吃掉之後,是否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依然表示“請大家放心食用”的麥當勞,其話語顯然已經違背了常情和常理,顯得蒼白而無力。
問題的關鍵在於,一隻吃了18種抗生素的雞,其是否安全,權威部門何以總是遲遲不見發聲?如果安全,告訴公眾有何不可?如果不安全,這樣“速成雞”又是如何流到消費者餐桌上的?
不難發現的是,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背後,都有著一些企業的無良,有著利益驅使下的違規違法,也有著一些部門的失職瀆職。雙匯“瘦肉精”事件中,“八個部門管不了一頭豬”;而到了“速成雞”身上,其背後又有多少個部門該為此負責?從飼料、抗生素等管理開始,一直到“速成雞”飼養、屠宰、檢測檢驗檢疫,再到銷售,中間有多少環節就有多少明顯的不負責任。
應尊重消費者知情權
市場經濟的發展給了消費者愈來愈多的選擇權,知情權的擴大也是成熟市場經濟體的題中應有之義。網民疾呼,消費者知情權不能被漠視,透明化商業模式亟待加強。透明化生產是食品安全的一大趨勢,應讓更多的生產環節變得透明,以消除消費者疑慮及恐慌,滿足消費者知情權。面對“速成雞”的不斷髮酵,我們不禁要問:即使“速成雞”是安全的,也並不意味著公眾的消費權得到了充分體現和尊重。商家應將商品資訊告訴消費者,讓消費者做出自由選擇,這才是市場經濟中對消費者尊重的體現。
面對每段時間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可想而知,市民對於現在的食品安全監管顯得毫無信心。成本的上漲,商家為了自身利益,不斷製造“假貨”、“山寨貨”等等,現在還不斷湧現一批嚴重的食品問題,如今我國最大的挑戰是監管不到力度,遇上了可執行標準與管控體系的缺位,“速成雞”面臨的尷尬場面,反應出在食品監管上標準不明確的尷尬,為了恢復市民對食品的食用信心,保障市民的身體安全,小編希望有關的職能部門能儘快研究出真正可實行監管的標準,以制衡現在混亂的販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