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排碳,不容小覷
溫室氣體主要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會導致地球變暖的氣體。通常情況下,任何生物的活動都會產生溫室氣體,這本是一個正常現象,並且絕大多數溫室氣體會被地球自然“代謝”掉,但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過多,地球無法消化,溫室效應就會導致氣溫上升、全球變暖。
科學家研究發現,200年間全球氣候的急劇變化,很大程度是由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其排放比吸收的速度快了三倍,所以大氣層內的溫室氣體含量,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高,形勢嚴峻。拯救地球,必須低碳減排。
一般而言,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元凶。85%的溫室氣體來自工業生產,其餘的則來自於日常生活與農牧業的養殖和生產,這一部分與 我們息息相關,尤其是飲食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容小覷。研究表明,人們日常飲食所排放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開車高出一倍。因此,低碳生活不妨從飲食做起。
愛吃肉不環保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上100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過去50年間飲食習慣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儘管氣候、文化等背景因素有所不同,但 隨著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全球的飲食方式發生了相似的變化,那就是對肉、無營養熱量(精煉脂肪、精製糖、酒和油)以及總熱量的人均需求量的增 加。這種飲食方式的改變不僅給人類的健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以及癌症的發病率增高,還給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研究者預測,如果按 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到2050年,全球食物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會比2009年增加80%,並且還需要3.7億~7.4億公頃土地才能滿足食物消 費,這就會搶佔森林面積,此消彼長,溫室效應加劇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東北農業大學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畜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霍貴成表示,在所有的食物中,羊肉、牛肉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肉類。因為同等體積 下,甲烷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是二氧化碳的25倍,氧化氮是二氧化碳的298倍。甲烷主要產生於反芻動物的胃腸消化過程,氧化氮則主要存在於動物糞便中。 因此,減少牛羊的養殖數量對緩解溫室效應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其次,養殖所需的大量飼料也排放了許多溫室氣體。按照植物飼料轉化為肉類的效率約為3%計算,獲得1千克動物蛋白需要超過30千克的植物飼料,從這 個角度來說,養殖一頭牛需要消耗的植物飼料成本是驚人的。美國研究發現,1升汽油可產生2.3千克二氧化碳。一般的家用汽車,每百千米耗油在8到12升之 間。也就是說,產生1千克二氧化碳,家用汽車可以行駛3.6~5.4千米。而生產40千克肉、9千克蛋和90千克奶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一輛家用汽車 開4000到6000千米。
除此之外,對某些食物原產地的盲目追求,讓更多的交通資源投入到了食物的運輸中,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2012年,冰島火山爆發導致歐洲航班停飛 3天,有統計顯示,這3天,火山噴發帶來的二氧化碳約為1.5萬噸,但因飛機停飛,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了20萬噸。可以說交通運輸中帶來的溫室氣體 量要比我們想象得多。例如,將一包產自荷蘭的西紅柿運輸到北京,從種植到走向市場需要運輸六千多公里,在這個過程中就有5.1千克二氧化碳被釋放到空氣 中。
管住嘴,健康又環保
國際素食氣候聯盟主席理查德提出,我們感覺到人類和世界萬物的命運已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而飲食習慣的改變恰恰能夠避免即將來臨的全球氣候大災難,讓人們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首先,就是少吃肉。如果一個三口之家一週有兩天不吃肉,一年可以減少至少1600公斤的碳,如果無法做到減少肉類的攝入量,可以改變肉類結構,多吃 魚肉,少吃牛羊肉,這樣對健康也有好處。當然,少吃肉不是讓人不吃肉。人體需要動物蛋白的攝入來維持營養的均衡,但攝入過多帶來的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 也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少吃肉,既達到健康飲食的效果,又為環境做出了貢獻,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多購買本地食材。如果絕大多數的食物都能在本地完成消耗,減少運輸距離,食物的“碳足跡”自然會下降。食物應儘量選擇新鮮食材,少吃加工食 品,加工食品不僅對健康有影響,其加工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也不少。瓶裝水、飲料的生產同樣也是產碳大戶。我們應儘量喝白開水,健康又環保,如果覺得水質稍 硬,可以加點茶葉,改善口感的同時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最後,儘量不在外面吃飯。自己在家做飯既清淡健康,又節約能源,雖然辛苦了自己,但都是對健康和環境有益的行為。
“低碳飲食”不應該是噱頭,也不應該只是口號,更無法通過“熱情”和“道德”來解決。只有真的成為每個公民的意識,低碳飲食的概念才能得到推廣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