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中的自我傷害行為的處理原則、方法?

  自我傷害是指個體經歷一段長時間反覆不斷的或習慣性的自己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為。這種行為雖然在弱智兒童甚至部分正常兒童中也有發生。但是,在孤獨症兒童中的發生率、傷害程度和對他人的影響卻遠遠大於其他兒童。指導者(老師、家長)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以促進患兒正常化發展。

自閉症中的自我傷害行為的處理原則、方法

我們來看看方法

正確安排患兒活動區域(如教室、宿舍等),儘量不擺放危險物品。如剪刀、磚塊、鐵釘或患兒能操縱棍棒繩子等。如果是教學、訓練必需品,則在使用時再拿出來,用完後及時、妥善收藏。

齊抓共管,防患於未然。指導者(老師或家長)如果無法時刻監視患兒有自傷行為的發生,可調動他人(班級同學或家人)替指導者隨時注意患兒的異常舉動的出現,從而做到防患於未然。

以教代改。即發展良好行為以取代自我傷害等不良行為。指導者在平時就要多給予患兒適當的、適合患兒發展的良好行為刺激,即給予正常的建設性訓練活動,豐富生活內容,讓患兒時刻都有事可做;在患兒發生自我傷害行為時,給予他喜歡的事情做,轉移其注意力,並逐步教會患兒一些建設性的活動,充實生活內容,以減輕和消退其行為

親情接納,幫教結合。指導者(老師、家長)要注重對患兒加強社會性行為訓練,使其與家庭成員、學校同學、建立起友好的親子關係或夥伴關係,在患兒遇到挫折時及時予以幫助,積極教育患兒學會應付挫折,並以此為契機逐步發展其社會交往技能,增強自信心。在愉悅的環境和融洽的氛圍中,又有充實的生活內容,其自我傷害行為自然就會減少了。

適當忽略。作為指導者(家長、老師)平時一定要多給患兒以關懷和愛護。但是,當患兒企圖以自我傷害行為(如咬手等)引起注意時,一定要採取漠視的態度,暫時予以忽略,即不予理睬。一定要等到患兒停止該行為並出現新的良好行為時,對停止自我傷害後出現的良好行為予以表揚、獎勵,讓患兒充分體會到只有停止不良行為,出現良好行為後才能得到關懷和注意。這樣,患兒的自我傷害行為才會逐漸減少。

適當的藥物治療。鋰鹽對智力低下者的自傷行為有效;氟哌啶醇合併卡馬西平,可減少自傷行為。

物理統制。這種方法安全有效。指導者可視行為型別、發生的頻率及程度積極使用。對摳眼等類行為,在行為發生時立即制止,如將手拉開或戴上手套等。對咬手指、咬手腕等行為:行為發生時立即制止,並立即戴上手套或護腕;平時也可戴手套或手腕予以預防;也可在常咬處塗上黃蓮、胡椒等苦辣之物,待到行為發生時產生厭惡刺激效果。對打頭、用頭撞牆等行為,行為發生時立即制止,如戴上安全帽。 自我傷害行為不僅會對患兒本身造成傷害,也會對他人(家庭、教師、同學)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作為指導者一定要儘量幫助患兒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建設性活動,合理安排每天的生活、學習、活動內容,教會患兒去做力所能及的建設性活動,堅持正向培養,以教代改,促使患兒正常化發展。

注意事項

 自閉症是一種起病於嬰幼兒時期的廣泛性發育障礙。自閉症兒童除了社會交往障礙、言語發展及溝通障礙外,行為問題也是其主要障礙之一。問題行為不僅程度不同的影響自閉症兒童的身心健康和自身發展,而且對他人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甚至會危及他人安全。自我傷害行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根據行為矯正理論對問題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矯正,對減輕以至消除自我傷害行為,發展自閉症兒童社會化行為極為重要。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