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亞健康?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有人自感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腰痠背痛,疲倦乏力,胸悶氣短,心慌,少氣懶言,胸脅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到西醫醫院又檢查不出什麼異常指標來,醫生說你沒有病。其實,產生這些症狀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工作勞累過度,不能及時恢復疲勞,屬於積勞成疾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俗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對於這些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西醫檢查無論是生化指標和影像學檢查都沒什麼異常,這就需要從中醫方面來診斷調理。中醫診斷在這方面作為對西醫檢查手段不足的一種重要補充,受到全社會和醫學界的關注。

“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比例不斷上升

隨著社會種各行各業競爭的激烈,中青年人群承擔著家庭、社會巨大壓力,他們往往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沒時間關注自己的身體,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盲目自信,總是根據自己經驗作不科學的自我判斷。由於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識,身體出現了早期病症訊號,總以為是小毛病,不重視,硬頂著,等到一定地步,也到了疾病成真的時候。

實際上,許多人已處於“亞健康”狀態,又稱“灰色狀態”和“第三狀態”,這種狀態西醫檢查無陽性體徵,難以診斷,最後常被以為沒有病,實際上身體已出現了疾病的前期徵兆。遇到小病小痛,自己憑廣告去藥店買些藥臨時應付一下病情。當身體受不了時,影響正常工作,治療期已過,疾病已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像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

什麼人易出現第三狀態呢?經常酗酒、吸菸、暴飲暴食、體重過重或過輕、夜生活多、夜間工作、腦力勞動過度、婦女經前經後等人群。如果不引起重視和加以防範,持續加重,都可以轉化為疾病。這些人在症狀時期最適合通過中醫來解決問題。

正常健康檢查應讓中醫一馬當先

如何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態,最基本方法之一便是找中醫診斷非常重要。若是每年都能堅持常規體檢,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有益的。儘管這樣,西醫體檢也有盲區,事實上,有人一提到檢查,不免想到各種資料指標、拍片子等,而忽視了中醫檢查重要性。中醫可以通過人的“精、氣、神”和“望、聞、問、切”診斷方法,再結合季節、氣候、地區、情緒等因素,更能正確推斷個人生命機能活動狀態。為此,中醫檢查作為有別於西醫檢查方法不容忽視。如果病人一旦有疲乏、胸悶、食慾不振、睡不好等症狀,西醫又查不出什麼異常時,可以通過中醫來診斷,辨證調理。

中醫檢查確切地說中醫根據陰、陽、衛、氣、營、血、三焦、六經等辨證角度來診斷人體身心狀態,患者對自我感覺不舒服,中醫可以通過自己視角,看人的臉色、舌苔及切脈等方法,判斷一個人情況。應該說,把兩者結合起來,最好先找中醫諮詢指導,確定檢查方向。

在中醫診斷後再辨證調理

許多人到中年後,有習慣給自己補一補想法,但在補之前,最好讓中醫瞭解自己的體質後再作滋補。現在市面上各種補品、保健品盛行,很多廣告或傳銷產品無數,在選擇時,最容易出問題。由於每人體質不同,適合別人的補品不一定適合自己,弄不好反而“補”出陰陽偏勝問題。

市面上不少補品、保健品,打著提高“免疫力”的旗號,要知道“免疫力”也分好多種,細胞免疫力、體液免疫力等。有些人免疫力低下,也有人是免疫力亢進的,自己是分辨不出來的。而且市場上有些補品、保健品所指的“提高免疫力”,實際上是提高抵抗力,即抗病毒、抗“風寒”,與免疫力是不同概念。所以,不是某一補品對所有人群都適合的。不少人體虛就想到人蔘,可是參類裡還有白參是偏涼的,紅參是偏溫的道理,對於舌苔黃厚的人,還可能補出其它疾病。

總的來說,進補也需辨證調理,不能籠統地憑感覺來補。最安全可靠的方法還是先諮詢中醫師,分析瞭解自己情況,中醫師會根據你的病情,告訴你該吃什麼,哪方面需要科學調理。

“未病先防”是中醫的特色之一,即通過調整“未病”狀態,改善臟腑功能、通調氣血經絡,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