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孩子在幼升小面試中表達自己??

幼升小面試是幼升小所有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重點旨在孩子的性格、應變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幼升小的時候是老師最關注的特質之一。這種幫助分直接幫助和間接幫助兩方面。需要家長的循循善誘,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呢?尤拉島羅列了以下幾點:

怎樣教孩子在幼升小面試中表達自己?

步驟/方法

間接幫助不是針對孩子說話而直接干預,而是在其他方面下功夫。

給孩子營造一個沒有壓力的語言環境
1。微笑,擁抱,和孩子眼對眼的交流,表達你對孩子的愛,接納。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2。在孩子想表達的時候給予鼓勵,沒準備好的時候,不是硬要孩子說。比如,家裡來了客人,也許有的時候孩子並沒有準備好,卻硬要孩子說‘叔叔好’之類的話。可以建議孩子,‘朵朵,來和叔叔打招呼好嗎?’如果孩子沒有積極響應的意思,就說,好吧,下次再和叔叔打招呼。
3。還有家裡搬家,父母吵架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壓力,要通過遊戲舒緩孩子的壓力。
孩子在生長髮育階段需要體驗成功,當孩子在語言表達不很順暢的時候,需要有能夠自由表達的渠道,而這種渠道不一定非得是語言。可以試試fingerpaint。就是用手指畫畫,在紙上用水彩任意塗抹(這個也是有兒童認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根據的,不能多說了,扯遠了)。也可以和孩子玩玩橡皮泥之類的遊戲,要孩子任意玩,自由表達,而不是要孩子做成什麼作品,這個過程是孩子的內心自我探尋自我表達的體驗過程。
融入自然,散步,參觀都是很好的方式。家附近,動物園,植物園,隨孩子任意漫遊。在這個過程中,比如在家附近看見了小貓,小狗,樹上結什麼果果了之類的,孩子有可能就有表達的意願了。即使孩子沒說出什麼,這個過程的身心放鬆和外部環境的刺激都對孩子非常有益。

直接幫助,針對孩子的語言表達所做的努力:
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推倒了,玩具被拿走了。這個時候要用親身示範的方法教孩子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Standuphisownrights)。
  
具體做法是:蹲下身,擁抱或撫摸孩子的頭什麼的,讓孩子首先停止哭泣。(很小的孩子可能還反應不過來,沒哭呢。也有可能有些孩子馬上就戰鬥回擊,比如立刻起立推對方。)前提是把這些行為停止,然後教孩子正確的語言表達。
  
當孩子平靜下來能夠傾聽了,先向孩子客觀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麼,不要有主觀評價。比如,媽媽說‘我看見豬豬把朵朵推倒了(把朵朵的玩具鴨子拿走了),朵朵要對豬豬說說自己的想法’,但不能這樣說,豬豬把朵朵的玩具都搶跑了,這怎麼能行?(這裡面就有主觀判斷和情緒化)然後示範孩子,“來,朵朵你要這樣對豬豬說,‘我不喜歡你推我’,或者‘請你別推我。’(我還在玩我的鴨子,等我玩兒一會再給你玩兒,請你把鴨子還給我。)”
  
這是我在加拿大幼兒園常用的一種方法,在孩子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就這樣一句一句的示範,孩子得到的不僅是語言支援,更有心理支援,對自信表達很有幫助。
  
這種努力是要經過在多種不同場景,不同情況的無數次的重複,孩子才能學會用語言表達維護自己的權益。不能試了兩次就希望孩子能夠用語言維護自己的權益。
  
更多的時候,當孩子生氣,悲傷的時候,如果能夠也習慣用語言表達出來,那負面行為自然就減少或沒有了。像我在兒子成長小屋裡《你把我整成這樣幹啥》裡寫的我家泰兒讓爸爸惹生氣了,哭了,但還沒有能力用語言精確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時候,藉助自己發現的一幅生氣表情的圖畫把內心表達了,他找到這幅圖然後指著生氣表情的圖問爸爸,你把我整成這樣幹啥?這個例子也間接說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
當孩子表達有錯的時候,不要直接去糾正(這個也適和初學英語的孩子)。而是重複孩子的話,在重複的過程中帶出正確的表達方式。
  
比如,有一天泰兒在玩積木的時候,高興地對我說,媽媽,你看我擺的五六顏色的噴水。我強忍住笑說,嗯,媽媽看到泰兒擺的五顏六色的噴水了,噴得還挺高呢!過幾天,泰兒自己就玩上這個成語了,“五顏六色,六顏五色”邊叨咕邊樂。他在我的重複表述中注意到我的用法了,還覺得挺好玩。
和孩子玩“告訴媽媽你看到了什麼(TellMomWhatDoYouSee?)”的遊戲。讓寶寶領著你在屋裡轉轉,給媽媽指一下寶寶都看到了什麼?把寶寶都能說出名字的東西做成卡片附在該物品上。這個和你把家裡的東西做成卡片讓孩子說,指認的區別在於在我介紹的這種方法裡孩子是主動的,而後者是家長利用實物卡片教孩子,雖然結合了實物,但孩子是被動的,還是灌輸。
  
這個方法同樣適用給剛開始英語輸出的孩子激發興趣,如果是為了培養英語興趣就用該遊戲的英文名字。這種方法對以後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都有幫助。
猜猜“盒子(袋子)裡的寶貝”的遊戲。可以是幾樣水果(這個對不愛吃水果的孩子也有幫助),寶寶的幾樣玩具或任何寶寶感興趣的東西,手伸進去摸一樣,不拿出來,猜猜抓到了什麼。最好是兩,三個孩子一起做這個遊戲。沒有夥伴,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嘍。
教育不是數學,一加一在任何條件下都一定是二。有了方法,還要看家長怎樣運用,運用的時候能否分析一下。要不斷除錯,從這個角度講,家長還得是調琴師,真不易哈。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