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步驟
溫度的高低和高溫時間的長短使玉器出現的凍白也是不同的,如果受熱時間越長,越加劇白化。玉質內部形成大小不等的圓球狀顆粒,這種圓球狀與表面的接觸部分散開形成了白色,最後使玉器形成全白。
民國鑑賞家劉大同先生在其著的《古玉辨 》中寫道:“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即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按雞骨白為白玉質,象牙白為黃玉質,猶有淡青者為魚骨白,其質乃青玉也。以地中無天然之石灰,而有天然之地火。凡玉經火,其色即變為白,形同石灰,猶之石見火,黑者赤者亦變為白,而白者變得更白,故俗名之曰‘石灰沁’也。”也就是說,古玉經過風化淋慮和滲透膠結以及受地火的侵蝕,這些都使古玉器在物理上發生變化造成“古玉外實內鬆”。
同一塊玉由於玉的質量和在地下所受的地熱及地下物質的侵蝕是不同的,在玉上出現的凍白也不一樣,有的地方變白,有的地方還保留小塊玉的原色。一塊古玉器上沒有完全被氧化和沁色所覆蓋的地方,留有玉器本來的玉質和玉色,這就是玉器的“開窗見地”之處。這種古玉“開窗見地”鈣化深入肌理與開窗見地部位過渡自然,晶瑩剔透,如凍如霧,美煞人也。這種變化特點,實為作偽者無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