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U留學:[847]低齡留學住宿家庭中的酸甜苦辣?

  據尚友報道,人們往往把來美讀高中或語言學校的中國小留學生稱為“低齡留學生”,以區別於那些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留學生。赴美前,家長和這群年齡偏小的留學生的注意力多在選擇哪個學區,以及以後升入名牌大學的機會如何等議題上,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的住宿環境。殊不知住宿環境是低齡留學生在美學習經歷成敗的重要環節。在小留學生中,頗有些人是因為在美“住不下去了”,才決定放棄美國留學生活的。

  住洋人家?留學生活開了一扇窗

  現在到美國來留學的小留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初來乍到,一切從零開始,住在什麼地方好呢?住在洋人家還是華人家?沒有統一答案,可能各有千秋。有些人愛住在“洋人”家,因為首先有學語言的環境,而且能夠真正瞭解“洋人”的家庭生活,為今後融入美國社會打下基礎。

  不僅如此,“洋人”畢竟是美國社會的“主流”,住進了“洋人”家往往會給小留學生的視野開啟一扇窗。選擇住“洋人”的學生如是說。

  從浙江來美留學的高中生陳妮(化名)有幸住在洛杉磯縣警局一位中級警官家中。

  陳妮在這位警官家吃住、學說英文,體驗美國人的生活,而且還見識了美國警官的家庭生活——這是她來美做交換學生經歷中最難得的。

  洛杉磯縣警察局的警官每年都會參與一個叫“給警察小費”(Tip-A-Cop)的活動,以為地方殘疾人奧運會募款。這項募捐活動的特別之處是,身穿警服、佩帶武器的警官深入社群的西餐廳做侍者,為饕客端盤子,他們把獲得的小費捐出來支援地方殘奧會。前不久,陳妮也隨著她的房東——一對警官夫婦及他們的一雙兒女來到一家舉辦警官侍者為殘奧會募款的西餐廳。

  陳妮寄宿家庭的男主人是一名中級警官,為此他在這項募款活動中的角色不同於他的下屬——他與太太及陳妮和兩個孩子是來捐款的。他們一家五口在享用過一頓豐盛的晚餐後,便向為他們服務的警官侍者付了100元小費,以表示他們全家對殘奧會的支援。

  當晚,警官們周到的服務給陳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在國內從未聽說過警官到餐廳裡做侍者的事,真是新奇。”

  陳妮很願意住在“洋人”家:不僅每一天的經歷都是新鮮的,還有利於提高英文聽說能力,因為每個家庭成員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做她的老師。而且,住在警察家中,那份安全感,是花再多的錢也難以買到的。

  住親戚家?可享盡口福 卻未必親上加親

  談起住“洋人”家,當然會有人持不同觀點:在“洋人”家吃飯不習慣,太受委屈。有人不稀罕“洋人”家的語言環境——反正人在美國上學了,到處都是學說英文的機會。

  現在小留學生多了,專門為小留學生服務的華裔寄宿家庭也在社群中應運而生,勢如雨後春筍。有些華裔家庭乾脆幹起了“小留學生寄宿家庭專業戶”,夫婦兩人男主外,女主內,先生專門負責接送上下學,太太則負責膳食及內務。

  在這種環境下留學,學生們感覺上是兩重天地,即在學校時是生活在美國,可回到了寄宿家庭就像回到了大陸。

  住在華人寄宿家庭的最大好處是嘴上不吃虧:每天至少可以有一頓是中餐,解饞不說,還可慰藉思鄉之情。

  住華人家也有關係搞得不好的。有些學生即使住在自己親戚家,卻也能把大家的關係搞遭了。從中國內陸一座大城市來美留學的高中生吳憲(化名)即是一個例子。

  吳憲來美后居住在奶奶家,可是卻無法與姑姑、姑父及自家表哥、表姐搞好關係,她在奶奶家僅住了一年,大家都不開心。

  後來,因家庭關係太僵,吳憲連在美國留學的興趣都沒有了,最終她選擇了放棄,終止了在美留學的生活,回到了大陸。

  吳憲的奶奶抱怨說,這小女孩以前在大陸時一個人在家慣了,在奶奶家先是與比她大不了多少的哥哥、姐姐合不來,後來與姑姑、姑父合不來。吳憲的爸爸在中國是一家大型國營企業的總工程師,家中條件優越,來到美國過普通人的家庭生活自然不適應。

SWU留學 (共845篇) 上一篇:對比哈佛就會明白...

家庭, 留學生, 低齡, 警官,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