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投資的10大陷阱?

  

  投資就是買未來,這幾乎是人人都認同的觀點。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人們更願意把精力押注在成長股板塊上。畢竟,一個市場中,成長股永遠是備受關注的“寵兒”。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回憶一下,那些跌落最快的“熊股”,其實也往往扎堆在成長股。

  高成長,不是想買就能買

  成長型投資,往往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簡單,也絕非每個人都有幸成為風口上的豬。首先你要能找對“風口”,能夠預測新技術的走向、具備預判企業能否成功的商業眼光以及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如果沒有多年的細分行業研究經驗和專業水準,一般投資者很容易陷入各種誤區和陷阱。

  高成長性投資最常遇到的陷阱

  1、過高的估值

  最常見的成長陷阱是估值過高——高估值的背後是高預期。對未來預期過高是人之本性,然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統計表明,高估值股票業績不達預期的比例遠高於低估值股票。一旦預期不能實現,估值和盈利預期的雙殺往往會十分慘烈。

  2、技術路徑踏空

  成長股一般處於新興行業,這些行業(比如太陽能電池、汽車電池)常有不同的技術路徑之爭。即使業內的行業專家有時也很難預知哪一種標準會最終勝出。而且這種技術之爭往往是你死我活、贏家通吃,一旦落敗,可能之前的投入就全打了水漂。這是最殘酷的成長陷阱。尋找作者賈夜華新浪微博關注大盤實時解析讓你更輕鬆的把握大盤動向。

  3、無利潤增長

  當下網際網路創業風潮正勁,很多創業期的公司都瘋狂採用了燒錢模式以在吸引流量、招攬客戶。但燒錢模式並非“萬金油”,適用於一切公司。比如一些行業使用者轉化成本和黏度都很高,前期燒錢聚集使用者,這自然是高明戰術。但對於很多行業客戶在不同平臺基本沒有轉換成本,粘性也差,這種無利潤的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4、盲目多元化

  為了達到市場預期的高增長目標,有些成長性企業往往會快速擴張,什麼賺錢做什麼,隨隨便便進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陷入盲目多元化。所以一定要警惕那些主業不清晰,為了短期業績而偏離長期目標的公司。當然互補多元化(例如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和相關多元化(橫向完善產品線和縱向產業鏈整合)
的公司另當別論。

  5、新產品風險

  成長股要成長,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然而新產品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收益卻是不確定的。就算是強大的可口可樂也在新品上栽過大跟頭穩健的消費股尚且如此,科技股和醫藥股在新品上吃過的苦頭就更是不勝列舉了。最為悲哀的就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新產品不被市場認可。

  6、寄生式增長

  有些成長型企業快速增長全靠“傍大款”,例如有的是為蘋果間接提供零部件,有的是為中國移動提供服務,這類寄生式的增長不具備可持續性,因為其命脈掌握在
“大款”手中,企業自身沒有核心競爭力和定價權,一旦下游失去合作意願,就可能陷入尷尬的困境。當然,那些在自己的領域內達到寡頭地位,具備核心競爭力和議價權的另當別論。

  7、成長性破產

  即使是有利可圖的業務,快速擴張時在固定資產、人員、存貨、廣告等多方面也需要巨大的現金投入,因此現金流常常為負。增長的越快,現金流的窟窿就越大,極端情況甚至會導致資金鍊斷裂,引發成長性破產。例如拿地過多的開發商和擴張過快的直營店(特別是未上市的)。

  8、強弩之末

  許多所謂的成長性企業其實已經過了成長的黃金時期,卻依然享受高估值,因為人們往往犯了過度外推的錯誤,誤以為過去的高成長在未來仍可延續。因此投資時,對行業的成長空間把握不當、對滲透率和飽和度跟蹤不緊,這時就容易陷入成長陷阱而支付高估值。

  9、樹大招風

  要區分清楚兩種行業,一種是有門檻、有先發優勢的,這種企業的成功會引致更大的成功;另一種是沒有門檻的,後浪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成功招致的不是更成功,而是更多競爭。在後一種行業裡,成功企業遭致失敗的原因往往就是太成功了,樹大招風,招來太多競爭。蜂擁而入的新進入者使創新者剛剛開始享受成功就必須面對無盡的跟風和山寨。例如團購,由於門檻低,稍有一兩家成功,一年之內中國就有3000家團購網站出現,結果誰也賺不到錢。

  10、會計造假

  價值股也有這個陷阱,但成長股這個問題更為普遍。一個是市預期增長50%的成長股,另一個是市場期待10%的價值股,那個更難做到?做不到時,為了避免戴維斯雙殺,50倍市盈率的成長股和10倍市盈率的價值股,那個更有動力去“動用一切手段”達到市場的預期呢?

  結語:

  總之,各類成長陷阱的共性就是成長的不可持續性。成長是個好東西,好東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會把價格擡得很高。而人性有總把未來想象的太美,預期太高,再好的東西被過度拔高後也容易失望,失望之後就變成陷阱了。成長本身並不是陷阱,但人性的弱點中,對未來成長習慣性地過高預期或過高估值,確實是不折不扣的陷阱。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