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的菲菲(化名)很早就會走路,但就是講不出話。現在還只會咿咿呀呀的,說的 “話”沒有人能聽得懂。家裡的老人信奉“貴人話語遲”,一直不支援菲菲父母帶她去看醫生。後來發現菲菲在聽聲音時總喜歡側著耳朵,於是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居然發現她的右耳有嚴重的聽力障礙。伴隨著又一輪生育高峰年的到來,有太多的新生父母希望能瞭解關於孩子聽力方面的知識。
資料顯示:全國每30秒出生一個缺陷兒 。這其中,先天性雙側聽力損失的佔據出生缺陷疾病之首。
先天性耳聾:並非皆因遺傳引起
先天性耳聾,即出生後就聽不到聲音,該病可發生於一側或兩側,程度輕重不等。專家教授指出:造成新生兒聽力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可分為遺傳因素和非遺傳因素。其中,基因和染色體異常所致的遺傳性耳聾,約佔所有耳聾的50%。非遺傳因素是指孕期和產 期 因素。如:孕期受病毒影響,在妊娠的前三個月感染風疹,則新生兒出現耳聾的機率可以 達 到68%;孕期使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黴素、奎寧、鏈黴素等,這些藥物可通過胎盤而迴圈,導致胎兒第七顱神經中毒,從而造成耳聾。此外,在懷孕期間接受放射線檢查、同位素檢查等,也可能引起胎兒聽覺器官受損造成耳聾;另外,早產或難產造成對嬰兒的缺氧,或使用產鉗不當損傷了聽覺器官,或者母體孕期曾受深度麻醉均可引起耳聾。
聽力篩查:主要發現手段
先天性耳聾是人類最常見的出生缺陷。它的出現不僅會阻礙兒童語言功能學習,還會使其成年後的社會交往蒙上陰影。正常新生兒中,雙側耳聾發生率約在1‰-3‰,在我國如按每年出生1900萬人口計算,平均每年大約要新增4萬名耳聾兒童。及早發現先天性耳聾尤為重要。
毋庸置疑,新生兒聽力篩查是發現先天性耳聾的首選手段。吳皓教授指出: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指對每一個新出生的嬰兒,在出生後住院期間(一般是出生後48-72小時之間最佳)由聽力篩查技術人員在產科對其聽力進行快速的初步測試(稱為聽力初篩)。初次的測試的結果用“通過”和“未通過”來表示。一般來說,在初步測試中未通過的嬰兒需要在出生後42天內接受復篩。一旦未通過復篩,就必須在3個月齡前到聽力診斷中心做進一步聽力檢查。
早期干預:讓患兒聾而不啞
十月懷胎的辛苦剛剛解除,孩子就被診斷為先天性耳聾。許多家長常常為此深感絕望。對此,專家教授特別指出:如果嬰兒被確診為先天性聽力障礙,家長不用過於擔心,更不用絕望。不管聽力損害的程度是輕度或極重度,只要在6個月齡前被發現,而且兒童的認知能力正常,經過醫學干預後,語言能力基本上能達到正常水平。
需要強調的是:若孩子被確診為先天性聽力障礙,最好在6個月齡內找專業人員為孩子驗配助聽器。或許有些家長會存有這樣的疑慮:孩子還是個嬰兒,又不會開口說話,我怎麼知道孩子配上助聽器後的效果呢。專家表示,為嬰兒驗配助聽器後對其助聽效果在短期內難以作出主觀評估,這的確成為了助聽器驗配中的一個難題。正因如此,專家呼籲家長應當帶孩子前往正規機構進行驗配和定期除錯。
人對先天性耳聾的患者來說,早發現、早治療、早訓練是幫助先天性耳聾患兒重建聽力希望的三大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