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
“常規”二字的英文為routing,常縮寫為RT或Rt.因此血常規又可寫為:“血RT”,它是最常做的一項血液化驗,習慣上也稱作“血象”,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血小板計數等16-18項內容。雖不是特異性檢查,但人體各部位稍有異常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資訊傳達出來。
(1)紅細胞計數英文縮寫:RBC(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多:可見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
降低:見於各種貧血、血液稀釋等。
(2)血紅蛋白(也叫血色素)測定英文縮寫:Hb或HG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170-200g/L.)
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見於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②病理性增多:見於嚴重的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於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
減少:①生理性減少: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下降。②病理性減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迴圈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化學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3)白細胞計數英文縮寫:WBC(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增多:常見於急性細菌性感染和化膿性炎症,嚴重組織損傷、急性出血、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惡性腫瘤、白血病及手術後等。
降低:常見於某些傳染病(傷寒、瘧疾、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性休克、脾功能亢進、惡病質、放療或化療後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英文縮寫:DC檢測各類白細胞所佔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例。
白細胞分為5類:①中性粒細胞英文縮寫:N%.正常為50%~70%.增多和減少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②嗜酸性粒細胞英文縮寫:E%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神經性鼻炎及由麴黴菌 芽胞引起的肺炎等、寄生蟲病(急性血吸蟲病、鉤蟲病、絛蟲病、旋毛蟲病、肺吸蟲病等)、某些面板病、某些惡性腫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統惡性
疾病等)。
減少:常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也可見於大手術及某些傳染病的早期。
③嗜鹼性粒細胞 英文縮寫:B%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及某些轉移癌。
④淋巴細胞 英文縮寫:L%.正常為20%~40%.增多:常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麻疹、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結核病恢復期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減少:常見於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淋巴細胞球蛋白治療、淋巴細胞減少症、免疫缺陷
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單核細胞英文縮寫:M%.正常為3%~8%.增多:常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活動性結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
減少:無重要臨床意義。
(5)血小板計數英文縮寫:PLT增多(大於400×109/升):①骨髓增生綜合徵: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紅細胞增多症等。②急性反應: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術後。
降低(小於100×109/升):①生成障礙: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破壞過多: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亢。③消耗過多:見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④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巨大血小板綜合徵。
(6)。紅細胞沉降率: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iahinhkob法
男性0-8mm/h,女性0-12mm/h.增快:急性炎症,結締組織病,嚴重貧血,惡性腫瘤,結核病。
減慢:紅細胞增多症,脫水。
(7)。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增高: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