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控制慾太強對孩子有哪些危害??

控制慾太強的父母,是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同時,他們也是最易侵擾到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慾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會讓孩子感到被“入侵”,出於個體存在的本能,孩子將會用殼“包裹並封閉”住內部那個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因此,孩子也就變得屈從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在我們身邊,俯拾皆是。

我的一位前同事,是個年輕的小夥子。在公司裡非常努力,但是為人處事總有些欠考慮,衝動,與同齡人相比,身上總顯得稚氣、“單純”。後來熟悉後得知,他有一個大包大攬的媽媽。這位操勞的媽媽家務全自己做了,家人孩子的衣食起居無不悉心照料。與此同時,媽媽管他也很嚴格,死死地控制住了他的生活。如他自己說的:

我下班了,要跟朋友晚上出去玩,就必須得和我媽打個電話,報備下,如果她答應了,我才能去赴約。不答應的話,我就得馬上回去。有一回,跟朋友一起玩得晚了些,我媽就說,你怎麼還不回來,我心臟難受死了。我當時在開車,聽了我媽的話,心理就莫名煩亂,就開始亂開車,差點出了意外。我爸近些年來身體不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更強大些,為家裡分擔,我還想搬出來獨自住,讓我媽少照顧一個人。可是隻要我在家裡待得時間少了,我媽就會在我面前哭,怪我不孝順。我若是花錢送女朋友一些禮物,我媽也會過問……

正是年輕有為的時光,他卻一直為了如何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如何周旋於媽媽和女朋友之間而煩惱,甚至自責。回到家,他覺得缺少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當他離開家,媽媽又會開始指責他“不孝順”,甚至以自己的身體健康做要挾。他找的每一個女朋友,媽媽總好像不能夠滿意,甚至經常有敵意。為此,他曾難過地說:

我是個沒有人格的人,我沒有辦法為自己做主。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是一個和媽媽未脫離共生關係的孩子。媽媽一直把他當做小孩兒看待。他認同了媽媽的評價,屈從了媽媽的控制,一直以一個孩子的姿態而存活,稍有想要長大的意願,內疚指責各種道德壓力就接踵而至。他未真正長大過,所以,如何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中顯得“成熟”起來呢?就是這樣,他配合著媽媽的控制,沒法變得更好(真正長大、與父母分離)。因為“好了”(與父母分離),媽媽不放心。

我還認識一位女性朋友。她也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家庭中,媽媽說一不二,且對丈夫孩子擁有無休止的不滿、指責。於是,好脾氣的爸爸成為了一個被排斥的邊緣角色。直至最後,爸爸被排擠出了這個家——父母離婚了。至此,媽媽仍然在女兒的耳邊,不停地在埋怨,她的父親,如何如何不好。媽媽對女兒說的最多的話是:“你不能這樣……你應該那樣……你可別像你爸那樣……”這個女孩長大後,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遲遲不敢走入婚姻。因為母親的控制,早已將她畫地為牢,困在一個促狹而孤單的模式裡了。

是的,控制慾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太好的子女。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著“愛”的大刀,傷害著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養孩子,最難的是不打擾。對於控制慾太強的父母,尤其需要學會這一點。控制慾太強的父母,似乎總有一種擔心:如果我放手了,那不就成了放任不管了嗎?孩子不就會變壞了/遭遇危險了嗎?

對此,我有兩個建議:

放手,而不放任

要減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的確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平衡感還未發展得很好。所以,孩子會主動牽住你的手走路,這個時候,你給以必要的扶持才不是“放任”;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夠的時候,他又會想要甩開你的手,這個時候,你鬆開手,大膽地允許孩子向前走,這就是“放手”。獨自前行的孩子,前行之時,也許還會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懼,還希望能夠再握住你的手,此時,你守護在身邊,及時施以援手,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孩子想要離開之時,你負氣地說:“好吧,你自己走吧,走了就別再回來找我!”再或者,孩子離開了又想要回身找你時,你冷嘲熱諷地說:“當初不是你自己要走的嗎,怎麼著,還是不行吧,離了我你怎麼辦!”這些,就都是控制。

再比如,針對孩子的學習,父母放手,其實並非完全不管不顧。而是與孩子商定好基本的規則/日常行為習慣,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援,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認可,引領孩子見識更多的外部世界、促進孩子的學習熱情等等。具體題目如何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是否做錯,考試成績如何,更喜歡哪一門功課,更偏好何種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即可。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父母像監工一樣,360無死角監督孩子的學習,甚至把學習變成親子角力的戰場,充滿各種威逼利誘,那麼,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在整個過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做父母的,有權給孩子必要的建議、引導、支援,而孩子,同樣有權採納或者拒絕我們。保證這一點,親子間的控制,就會少很多。

父母需學會釐清“界限”,分清“你”和“我”

曾有一位媽媽焦慮地問:

羅老師,我女兒讀小學,我發現她做題馬虎大意,寫作業也會偷工減料。為此,我反覆跟她強調,甚至忍不住發火,可是還是沒用。我知道,我總為這個跟她發脾氣,對她對我自己都不好,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求助!

這顯然是個界限不清晰的媽媽。

每個個體活著這個世上,都是獨立的,為了更好地存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就好比,一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界。人亦如此。對於身體而言,面板就是我們抵禦外部環境和各種細菌侵襲的第一層界限。同樣,我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個界限。正是這個隱形邊界的存在,才讓我們會對某些事,某些人更有感覺、更富熱情,而對某些人和事則無感。

對於上面這位困惑的媽媽而言,她在界限問題上,犯了兩個錯:

第一,她突破了女兒的邊界。因為,她對女兒的學習方面的事情,反應太激烈了。如上一段落地提到的,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也許恰恰是媽媽的過激反應,才像放大鏡一樣,把孩子的學習變成了一個“大問題”,甚至固化了下來。

第二,媽媽自己主動地讓他人(女兒)突破了自己的邊界。確切說,不是女兒氣到了媽媽,是媽媽允許女兒來氣壞自己。沒有媽媽的“邀請”,女兒沒有能力在學習一事上,激起媽媽如此大的反應。

這位媽媽,她的早年應該就是在不清不楚、互相侵犯的界限關係中長大的。要想這種糟糕的模式不持續下去,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進行自我成長。

最後成都新起源體驗式成長中心的老師要提醒,那些為了孩子的“各種問題”而困擾的父母,請覺察,是否問題背後,不過原則自己的“控制慾”在作怪?育兒先育己。若不然,糟糕的模式還將會一代代複製下去。這就是所謂的“代際遺傳”。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