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煙臺海蔘的真面目?關於“煙臺海蔘”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清朝。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梅村集》卷十曾雲:“海蔘,產登萊海中。”其著名的《海蔘》詩,詩云:“預使井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作為高檔補品,煙臺市場這幾年海蔘的需求量大增,少數人便鑽起了空子,以國外參冒充本地參,加工出鹽分超標的劣質海蔘,令不少貪便宜的消費者吃了虧,那麼如何識別煙臺海蔘的真面目?
海蔘的生存歷史可追溯至6億多年前的前寒武紀時代,生存能力和生命能量遠勝恐龍乃至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食用海蔘的國家,自古以來海蔘即被人們列為“海產八珍”之首。
海蔘中之極品———刺蔘在我國的黃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佈。明末姚可成彙集的《食物本草》中,對海蔘的詳細描述:“海蔘,坐東南海中,其形如蟲,色黑,身多傀儡。一種長五六寸者,功擅補益。餚品中之最珍貴者也。味甘鹹平,無毒,主補元氣。滋益五臟六腑,去三焦火熱。”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並稱海蔘的藥用價值敵人蔘,故名“海蔘”。
海蔘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蔘,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蔘,故名海蔘。海蔘具有提高記憶力、延緩性腺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腫瘤等作用。但並非所有海蔘都具有以上功效,國內最好的海蔘是來自北緯39度的大連獐子島野生海蔘,這裡遠離陸地,海水純淨無汙染,海蔘生長期限長,因此所產的野生海蔘肉質勁道、壁厚、營養價值最高,是海蔘中質量最好的一種,但產量相當有限,國內只有少數類似於福臨門海蔘這樣的大品牌能夠買到。“煙臺海蔘”以純幹、肉肥、刺多而挺、淡水貨、生長期長為佳。人們習慣上從個數上來識別海蔘優劣:特大規格30-40頭(500克);大規格40-50頭;中規格55-70頭;小規格70-85頭;特小規格:85頭以上,個體重量不少於7.5克,小於上述標準的刺蔘營養成份降低。“由於海蔘目前缺乏國家標準,再加上一些消費者愛貪便宜,致使„冒牌煙臺海蔘‟大行其道,那麼如何識別煙臺海蔘的真面目?
其一,觀察。按幹海蔘標準規定的工藝加工的幹海蔘,其色澤為黑灰色或灰色,體形完整端正,個體均勻,大小基本一致,結實而有光澤,刺尖挺直且完整,切口小而清晰整齊,腹部下的參腳密集清晰;單體重按規格分7克左右至15克以上不等;體表無鹽霜,附著的木炭灰或草木灰少,無雜質、異味為上品。相比之下,幹海蔘個體大小參差不齊,形體不正,色澤粗暗,參刺短,刺尖圓鈍或殘缺不全,腹部下的參腳模糊不清晰;端頭切口不規則、不清晰,有較明顯的石灰質;體表附有鹽霜或鹽結晶與雜質的品質低劣。
其二,觸控。幹海蔘個體堅硬,不易掰開,份量較輕,敲擊有木炭感,擲地有彈性,為上品。劣質幹海蔘易於掰斷,並有鹽結晶或雜質脫落,手掂有沉重感,敲擊或擲地無彈性和迴音,鹽含量均在60%以上。
其三,剖開。橫向切開幹海蔘,其體內潔淨無鹽結晶,無內臟、泥沙等雜質,斷面壁厚均勻,在3-5mm以上,斷面肉質呈深棕色,光澤明亮為上品。不按規定加工的幹海蔘,體內有明顯的鹽結晶或雜質,膠質層薄且厚度不均勻,甚至破碎,形成破洞,組織形態老化即為劣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