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Tags: 孩子, 醫生, 病情,

怎樣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工具/原料

水瓶

尿不溼

溼巾

紙巾

就診卡

往期病歷

藥物說明書

寶寶病情發展表格

方法/步驟

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我們知道家長養孩子時不能有一點閃失。孩子稍微生一點病,家長就會驚慌失措,但事實上:你的這種恐慌對孩子看病沒有任何作用。

生病意味著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生病再讓人體受到傷害的同時,卻讓人體的機能得到了提高。從醫生的角度來回答:首先應衡量疾病與治療之間的利弊關係,然後再決定是否治療、如何治療。

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當孩子生病時我們家長應該:不著急、不耽擱。應和醫生做好配合工作。

首先我們應該什麼時候帶孩子就醫呢?

0-3歲的嬰兒

1.嬰兒臉面及口周顏色發青或蒼白。

2.體溫高於38℃

3.出現突發性全身鬆軟或強直

4.眼部發紅並伴有白的或黃色分泌物,有時分泌物可將上下眼瞼粘連

5.水樣大便次數多於常日,而且出現脫水現象

6.出生兩週後黃疸未退

7.全身出現小米粒樣的小膿皰

8.新生兒臍部紅腫有黃色或血性分泌物

9.口腔內出現乳白色,不易剝離的附著物

10.反覆嘔吐(不是溢奶)持續6小時

11.大便帶血

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3-12月嬰兒

1.3-6個月體溫超過38.5℃

2.6-12個月體溫超過39℃

陣發性哭鬧,腿部呈捲曲狀,拒絕任何人撫摸肚子(黃綠色嘔吐物或者便血)

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孩子生病後家長首先應該做的事情是:準確地提供病史。

關於提供病史,我們建議家長制作“寶寶病情發展表格”

除此之外看醫生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

水瓶、尿不溼、溼巾、紙巾、就診卡、往期病歷、藥物說明書及“寶寶病情發展表格”

看病結束的時候在確定治療方案時我們一定要明白幾個前提:

1.能選擇物理治療一定選擇物理治療。

2.能選擇區域性用藥(面板病)就不要選擇全身用藥。

3.能選擇口服藥物就不要選擇靜脈輸液。

事實上,同樣的藥靜脈輸液達到的藥效也不過比口服用藥藥效高峰提前半個小時而已,而且口服用藥藥效持續時間會比較長,而且副作用會明顯降低。

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在用藥方面一定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1.用藥劑量要記清楚

藥量少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量大了則可能造成中毒等副作用。

2.用藥時間要記清楚

一般情況下益生菌和抗生素不可以同時吃,因為抗生素會把益生菌殺死。

益生菌是飯前吃,抗生素是飯後吃。一般絕大多數口服藥都是脂溶性的,就是說我們食物中的脂肪更利於藥物的吸收,建議飯後服藥就是這個道理。

學會選擇看藥物說明書

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將兩個藥物進行對比的時候,不能一味選擇副作用條數少的那個,比如:不能因為A藥有10個副作用,B藥有20個副作用,所以就選擇A藥,只寫了10個很可能是此藥物的副作用還在瞭解當中。特別是那些標了目前沒有發現副作用或副作用不詳的藥物,不一定沒有副作用,這種藥物反而很危險。

我們想說這麼多主要是想說:我們應該選擇藥物歷史比較久的,這樣比較安全。(要外之意不要隨意給孩子用新葯,除非醫生建議)

再者不要關注副作用有多少條,而是著重看不良反應發生的發生率。比如:有的寫著“罕見”、言外之意很少發生。這個發生的比率才是真正對我們有用的資訊。

如何和醫生溝通孩子的病情?

最後我們建議大家在孩子生病一開始儘可能選擇比較熟悉的醫生,避免頻繁更換醫院和醫生,每個醫生的治療方案不同,這個方案本身就是迴圈漸進的。在複診的時候一定要找原先的醫生,這樣更加有效。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