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一、可不可以幫助寫作業

一位在我這裡長期諮詢的媽媽,兒子上一年級了,孩子上學前學的東西不多,所以在剛上小學的時候,孩子覺得作業有些困難,有些多。媽媽有時會幫孩子寫作業:比如數學,孩子寫不過來,媽媽會直接告訴他一部分答案。

幾個月前,媽媽問我,這樣幫助寫作業是否可以?我說:這樣也是可以的。因為孩子還不適應小學學習,覺得困難,此時的輔助是需要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信心和興趣。因為如果一直覺得困難,逐漸地會打擊信心和興趣。如果每天都要寫很長時間,不如媽媽以這種方式減少孩子的作業量。本來嘛,學校的作業就不需要佈置太多。(當然,我是說這樣做也可以,並不是說基礎不好的孩子,家長都要幫助寫作業。加強引導輔助,但不直接告訴答案也是不錯的形式。)

現在孩子要上二年級了,媽媽昨天問我:我現在幫孩子寫作業是否可以?同樣的問題:這次我的回答是:“不用幫助寫了。”因為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基本適應了,能力初步具備,習慣基本養成。而且以前的作業多,部分也是因為孩子感覺多,實際上也不是特別多,所以此時就不必要幫孩子寫,適時轉變策略,有助於孩子在學習上成長,以便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輔助與不輔助

我女兒上學前學的東西不多,識字也就幾十個。所以,剛上學時就要吃力一些。所以,此時我很注重對孩子的輔助,使她覺得學習容易。最初平常的作業我參與比較多,幫助她養成了寫作業專心、有效率的習慣。參考:孩子寫作業磨蹭、不專心怎麼辦?一年級就要求寫作文,這對於基礎一般的孩子大都是困難的,我初期也是加強輔導,培養對作文的興趣和信心。參考一年級作文輔導的那些事兒 。期末考試,為了孩子有一個較好的成績,增強自信心,我也會幫助她複習。參考 期末考試來了,努力+順其自然。

這些輔助,對於基礎一般的孩子順利度過困難的初期階段是必要的,也會對學習習慣、興趣、信心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果不輔助,孩子往往並沒有能力自己去克服困難,結果成績下降、學習動力不足,可能陷入惡性迴圈。

很多家長希望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克服困難的習慣,所以一開始就要求孩子自己寫作文,結果孩子覺得很困難,最後寫作文成了孩子最不願做的事情。有的家長希望孩子獨立完成作業,不去管孩子,結果孩子大都無法自己去解決磨蹭、不專心的問題。有的孩子請教家長題目怎麼做,家長一看很簡單,“你自己想去!”家長覺得簡單,有時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但孩子做起來卻可能是困難的,因為現在有些題目超出了一般孩子的能力,孩子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只能在那裡煩躁了。

不過,隨著孩子的進步,習慣、興趣、信心越來越好,我的輔助會越來越少,逐漸放手。比如作文,有時只是在孩子寫好後幫她修改一下;孩子有問題問我,我會讓她自己先想想,嘗試能否自己解決,實在不會,我再和她一起討論。日常作業的完成,基本不用管了,只負責檢查一下,檢查也在逐漸減少。

三、管與不管

有句教育的名言:管是為了不管,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管和教的著眼點是為了將來孩子可以自主學習。但是對大多數而言,初期的管還是需要的。參考“不管”是最高境界,但做到需要一個…

女兒學習小哈佛英語,我和校長比較熟悉,有一次校長告訴我孩子學得不錯,問我在家是不是對她學英語管得比較多?其實現在真的管得不多。而剛開始孩子學習英語單詞的時候,差不多是最差的,經常因為聽寫錯的多而被留下抄寫幾遍。後來,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我加強“輔助”、管,逐漸地孩子掌握了背單詞的方法,而不斷進步促使信心和興趣也逐漸增強,現在幾乎就不用管了。參考孩子測驗成績連續不好,發火、批評…

四、寬鬆和嚴格

我的博文關係好了,可以適當嚴格要求 裡提到:小學前寬鬆多些,上學之後,因為學習的要求高,可以在學習上適當嚴格。在學習開始之初,對於基礎一般的孩子來說,由於孩子困難可能較多,要求可以寬鬆,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等能力提高,親子關係親密,要求可以嚴格起來。

教育看來真的是不簡單,充滿了哲學意味:

1、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2、因材施教

3、育兒也要學會“抓大放小”

4、先理順關係,再尋求改變

5、關係好了,可以適當嚴格要求

6、充分理解尊重之後,可以堅決執行約…

7、先順乎心理,再要求品質

8、我的“規矩”制定和執行都有彈性

9、“不管”是最高境界,但做到需要一個…

孩子, 階段, 策略, 學習策略,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