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釣魚時,經常有釣友向我表示疑問------為什麼漂子沒有動作?每一竿下去都感覺漂子在似似乎乎地動卻沒有明顯的進嘴動作?我問他調幾釣幾,他說:剛才調4釣2,現在釣1目還是沒有動作。我讓他向上推5公分左右改釣4目半試試,結果下頓、下滑、回漂的動作全有了,中魚率也大副提高。他問我:“沒動作不是要釣靈嗎,為什麼釣鈍了反倒有動作了?”連續有釣友問起這個問題,我把我平時總結的一些經驗和見解作以陳述。
靈鈍的話題已經討論的很多,常見的說法是調高為靈調低為鈍;程寧大師的理論則是調低為靈調高為鈍。我認為把這兩種說法分別用到夏天和冬天的調漂上來就好理解多了,冬夏釣魚的很多東西都是格格不入的,但不管怎麼調、怎麼釣,釣上魚就是靈、釣不上魚就是鈍。
很多釣手把夏天釣魚的一套東西照搬到冬天去用,肯定是有問題的。我有個魚缸,沒有養觀賞魚,就放了幾條鯽魚,時常站在旁邊觀察它們的行為表現和吃食的動作。氣溫高時,正常情況下,魚一直在大開大合地做著吞吐,嘴張的很圓實,吃食時,往往是低一次頭連續吃幾粒小米才會擡起頭來(我一直喂小米);但在冬天,魚嘴似乎也凍僵了,好幾分鐘張一次嘴,開口度很小。吃小米是感覺很吃力,低頭啜一口就擡起頭,小米卻還沒吸進嘴。由魚的行為動作聯想到冬夏釣魚時漂象的不同,釣目的設定就容易解釋了。
在冬天,由於魚的活動範圍小,動作遲緩開口很小,吃餌好象也成了魚的一種本能反應,釣魚時經常遇到魚在窩子轉悠,撞線動作很多就是不開口;反映到漂子上:調4目釣2目拉小餌,兩鉤在水底是一鉤懸空一鉤輕觸底,魚在吸餌時,在漂尾剩餘浮力的阻止下,它微弱的口腔壓力是很難將釣餌吸進嘴裡的,一吸漂尾向上一拉,漂上就會出現很模糊的上下顛動的信號,很難有進嘴的明顯動作。如果改為調4目釣4目多一點,這時鉤在水底的狀態應該是一鉤觸底、子線彎曲,另一鉤輕觸底、甚至有點離底。在這種狀態下魚要吃下餌,它不需要克服剩餘浮力,口腔的壓力只需要將鉤和餌吸進嘴就可以了,然後擡頭遊走;浮漂上就出現了下頓或頂漂的動作。要是吃上餌,魚也需要克服大約一個鉤重的剩餘浮力,再把鉤和餌吸進嘴。正常情況下,只要中單尾,基本上都是下鉤中魚,如果連續上鉤中魚的話那就是釣的有點鈍了。前幾天我們幾個人練竿時,大部分都調4、5目釣4、5目,但有有位釣友釣1目居中間釣位而連續中魚,並且時不時上雙尾。有幾人就開始調高釣低,結果釣況更差。我則根據他中雙尾且頂漂動作多而判斷他在釣鈍,經驗證空鉤時漂尾完全入水了。
所以說:在冬釣時釣目稍高於調目是常規,調的目數比之夏秋時要低,一般硬尾漂以調3釣3目半、調4釣4目半為宜。
另外,漂型的差異也影響調釣目的設定。市場上有多個品牌冬天用來對付輕口魚的浮漂,漂型基本上都是廋身超細硬尾漂,它廋身的特點在漂起動及下行時阻力變小,超細硬尾使得漂尾產生的剩餘浮力大大減小,同樣一枚袖2鉤,常用漂尾能壓下1目,而超細尾就能壓下2目多。這兩個特點使漂的動作幅度加大,模糊的動作清晰起來。在對付老池子---經常用粉餌釣或底部淤泥比較厚的池子時調高釣低仍然會有很好的表現。
需要說明的是,在冬釣時,線組也至關重要,儘可能地使用細而柔軟的線和輕細條的鉤,最大限度地降低魚吸食時的阻力,然後調低釣高,品味小鉤細線搏大魚的感覺,讓您在嚴冬釣的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