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熱點預測及分析(一)?

教育問題

【背景鏈接】

  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必須從發展農村教育入手。任何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農村教育都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農村人口眾多,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教育的整體水平。要提高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必須先從農民抓起。如果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農民的教育學,也就不可能樹立農民的教育觀。

  2010年11月底,國務院下發了《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啟動實施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國家將設立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將大規模增加資金投入,並帶動地方加大投入,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標準表述】

  【問題】

  第一,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2000萬人,他們的最大問題是親情缺失。各地搞的“寄宿制”、“代管家長制”、“親情溝通平臺”等都是有效措施。但目前以政府為主導的關愛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各地工作開展也不平衡;留守兒童對老人“逆向監護”、留守女童更需特殊關注等新問題不斷產生。

  第二,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為了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難的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明確提出了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即“兩為主”的政策,並要求在收費、受資助等方面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保障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近兩年,中央財政每年投入50億元左右專項經費,用於補充接受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校公用經費和改善辦學條件等。但應該看到,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好學”的任務依然十分艱鉅,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

  第三,辦好寄宿制學校和村教學點。抓寄宿制學校已經有些年頭,從實踐看效果很好,有利於集中使用教育資源,也有利於保證教學質量。這項工作既要常抓不懈,又要因地制宜。總的看,投入要逐步加大,規模要適當擴大,水平要儘快提高。

  第四,我國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與城市相比差距明顯,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不少農村高中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比較匱乏,大班額、超大班額現象還比較普遍,實驗設備、圖書資料、信息化設施等明顯趕不上城市;辦學經費緊張,“吃飯靠財政、運轉靠收費、建設靠舉債”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辦學模式趨同,應試教育傾向比較嚴重,“千校一面”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突出,學生的負擔和學習壓力大。

  第五,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學齡前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公平的學前教育機會意味著人生起點的公平,有利於消除貧困、減少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因此,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特別是農村學前教育,為每個兒童提供良好的人生開端,是關乎教育公平、社會穩定和民生改善的重大工程,也是影響未來國民素質和綜合國力的重大問題。但目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嚴重短缺,財政投入不足,辦園條件較差,師資隊伍不健全,農村地區“入園難”比城市更加突出。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發展的最薄弱環節。關鍵要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財政增加投入、家庭合理分擔,加快構建一個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支符合農村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的幼兒教師隊伍,使廣大農村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有機會接受良好的學前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

【措施】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依然是總量問題,也就是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城市形成很大反差。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

第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服務工作力度。農村寄宿制學校要配齊、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師以及必要的管理人員,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需要。鼓勵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託管中心”等關愛活動。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課外、校外生活。總之,要努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第二,對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做到“兩為主”加“全覆蓋”。要逐步健全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由輸入地政府負責。規範、扶持以接收農民工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學校。抓緊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加強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使他們更好地融入輸入地的學習和生活中。

第三,村教學點的問題,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如果因為學校撤併、上學路途遙遠而使孩子們輟學,那與我們的政策方針是背道而馳的。世界各國都有一些規模很小的學校,有的甚至只有幾個學生。如果廣大農村群眾和農村孩子確有需求,有的村教學點還是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這件事在山區、邊遠地區、牧區尤為重要。

第四,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普通高中教育。

  一要支持農村地區,特別是“普九”較晚的中西部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提高普及水平,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時,全面改善農村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使其全面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標準,縮小與城市學校的差距。

  二要完善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投入機制,制定普通高中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逐步提高財政預算撥款佔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比例。要將普通高中學校債務納入地方政府性債務範圍,統籌研究解決。

  三要推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改變以往過於注重升學的傾向,提高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

第五,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就業的教育。學一門技能、增加就業能力對許多農村孩子來說,既是迫切要求,也是現實選擇,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條件薄弱、資源不足,農村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國家中等職業學校資助和免學費政策有待完善,許多民族地區學生和家庭困難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仍有困難。

  一是儘快將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範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學生,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初中畢業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職業教育。

  二是建設好一批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國家將利用國債資金,支持各地根據需要改擴建符合標準的農村職業學校。

  三是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評價考核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四是大力推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五是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和涉農專業新教師培養力度,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吸引和保證更多的優秀畢業生到農村職業學校和涉農專業任教。

 第六,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投入問題是制約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要繼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重點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而農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一是較大幅度增加投入總量。要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到2012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保證有更多的資金支持教育發展。同時,要優化投入結構,重點向農村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環節傾斜。要逐步縮小城鄉辦學條件差距,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義務教育學生人均經費的差距,逐步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待遇的差距。要繼續完善國家助學制度。對於家庭困難的孩子,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幫扶,不讓一名兒童因貧困而失學。國家將安排資金,在中西部貧困地區為農村中小學生提供營養補助,讓孩子們吃飽吃好。有條件的地方,要把校車制度建立起來,配備最好的車輛和最好的司機,實施最好的管理,為孩子們建起安全的“綠色通道”。

  二是完善投入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績效。辦教育尤其是辦農村教育,既要捨得花錢,又要想辦法把錢花好。不把投入機制問題解決好,再多的錢也是不夠的。近些年來,我們搞了不少教育方面的工程,效果是明顯的,但也出現了一些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的問題。有的地方漂亮的中小學新校舍剛建成,但生源卻沒有了或不夠了。完善教育投入體制,大的方向是中央政府要逐步減少各類專項性教育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教育轉移支付,給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支配教育經費更大的自主權。當然,教育投入仍然放在教育的大盤子裡,而不能挪作他用。對現有的一些專項資金要加以整合,統籌使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三是加強城鄉統籌。要充分考慮城市化快速發展和農民工子女進城就讀等新形勢、新變化,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佈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學校的佈局和班級規模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和地域分佈等因素,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設置,不搞“一刀切”。既不能出現農村孩子每天跑十幾裡地上學的情況,也要防止縣城、中心鎮學校“生滿為患”,出現上百人的“大班”。總之,城鄉之間的教育資源要整合,學校佈局要調整,逐步縮小城鄉學校在資源配置上的差異,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合理流動。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要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均衡發展。

 第七,創新農村教育管理體制

  農村教育要有大的發展,首先要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的深層次問題。要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務水平。

  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應該看到,農村義務教育從過去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轉向“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是一個重大進步。但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縣財政比較困難,預算內教育經費不能及時撥付到位,造成農村學校正常運轉困難。對於完善教育管理體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了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強省級政府教育統籌。對於義務教育達不到省級統一標準的財政困難縣,省級財政要負責資金補助和統籌平衡。中央財政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給予適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先行一步,加快探索建立“以省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

  二是切實增加學校辦學活力。要逐步改變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運用立法、政策指導、規劃、撥款、信息服務等措施,減少不必要的直接干預。

  三是改進教育編制管理。教育編制管理是保證教育質量、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的基本管理制度。現在,一些地方農村小學反映教師缺乏,一些文體類、科學類、信息技術類課程往往因為沒有教師而開不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編制管理問題。長期以來,教育編制是按照“生師比”來確定的,在當前一些地方農村生源下降較快、成班率較低的背景下,編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按照“總量控制、統籌城鄉、結構調整、有增有減”的原則,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編制管理辦法,可以將“生師比”與“班師比”結合起來統籌安排。總之,編制管理要保證農村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不能因缺教師而使教學內容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

  四是支持農村民辦教育發展。這不僅可以增加農村教育資源供給,減輕政府壓力,也有利於引入競爭機制,促進辦學質量提高。目前我國農村民辦教育發展尤為滯後,存在一些體制性障礙。從世界各國實踐來看,辦教育不可能是政府大包大攬。像在農村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等領域,民辦教育其實是大有可為的,甚至有自身優勢。

第八,造就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

  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依然是影響農村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教師的整體素質仍然有待提高,教師的收入和待遇還有待改善,教師管理機制還有待完善。

  一要完善師範生免費教育,進一步明確政策導向,重點為農村學校培養大批骨幹教師,支持到農村學校任教免費師範畢業生的專業成長和長遠發展。

  二要加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力度,“國培計劃”經費主要用於農村教師培訓,特別要加強音樂、體育、美術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的培訓。

  三要健全農村教師正常補充機制,在完善“特崗計劃”的同時,採取多種措施,為農村學校補充大批高校畢業生。

  四要建立教師定期輪崗交流制度,推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定期輪崗交流。

  五要鼓勵各地建立健全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制度,並將其作為職稱、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抓好師範生到農村學校實習支教和農村教師置換脫產培訓。

  六要完善教師准入退出制度,嚴格按照編制正常補充合格的新教師,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進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註冊制度,健全農村教師正常退出機制,解決既超編又缺人的突出矛盾。

  七要完善激勵機制。國務院很快將作出部署,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試點,將中小學教師的最高職稱從副高級和中級提高到正高級。這是對廣大中小學教師價值的承認,是鼓勵更多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從事中小學教育的重要舉措。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