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坐落於泰州海陵區西倉橋東引橋北側,坐北朝南,西臨南官河,佔地面積近一萬平米。清康熙初年就古社稷壇舊址所建,造型別致,佈局有序,曾於清光緒二年、民國二十二年及二零零六年三次大修。大殿東側牆上仍嵌有光緒二年《重修都天行宮記》石碑,由提舉銜、兩淮候補運判、管理泰壩監掣定遠凌樹模撰文。歷史上的泰州都天行宮曾為佛寺,也作過道場,都天還是民間俗神,附麗著各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說和習俗,見證著老泰州人的生活,因而香火旺盛,在民間頗有影響。現存主體建築是以樓屋為主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在江淮地區廟宇中獨樹一幟。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歷史沿革

 泰州都天行宮又稱都天廟,傳為紀念唐朝大將張巡而建,為都天菩薩出巡時居住的宮室。據史書記載:張巡系唐代鄧州南陽人,開元進士。安史之亂時,張巡為御史中丞,以真源令起兵雍丘,抵抗安祿山叛軍,後僅率六千之眾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張巡死守睢陽長達十一個月,守卒“捕雀掘鼠而食,雀鼠盡,竟以人肉充飢”,歷經大小四百餘戰,斬敵將三百餘人,破敵十餘萬,後終因糧盡援絕而城陷,張巡殉國。張巡據守睢陽,一方面牽制了安祿山在中原的兵力,相對地減弱了叛軍西線對唐朝的壓力,唐肅宗得以在陝西、寧夏邊境集結大軍,對敵反攻。另一方面,由於叛軍不能越睢陽南下,江淮流域廣大地區免遭戰亂的蹂躪。張巡戰死後,唐肅宗下詔為其“立廟睢陽,歲時致祭”,張巡就此為神。清乾隆十二年,張巡被封為“顯佑安瀾之神”,嘉慶八年又封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之神”,又進一步演化為水神

  江淮一帶的民眾尊張巡為“都天菩薩”,專門建廟塑像奉祀他。江淮民眾尊都天神為“都土地”,是總管各方土地神。其地位在玉帝、如來之下,是江淮一帶諸路神佛的首領。人民對玉帝、如來敬而遠之,卻認為都天可直接降福消災。對於居家過日子離不開水井的泰州百姓來說,張巡很自然地做了防疫、禳災、驅魔的護井之神——都天大帝。都天非道非佛,亦道亦佛,崇道者稱之為都天大帝,崇佛者稱之為都天菩薩。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環境及遊玩特色

建築特色

  泰州都天行宮遺存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樓、戲樓、大殿和後殿,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山門樓後原有東、西廂樓(後東廂樓被拆毀)。因年久失修,加之無人看管,都天行宮古建築群岌岌可危。山門樓南立面破壞嚴重,大門有框無門,檻下無臺階踏步,門外無石獅。與山門樓相連的戲樓,屋面蓋瓦坍塌,殘檐斷脊。樓下屏門已不存在,樓上戲臺低矮欄杆全無。戲臺三週“滴珠板”已無,蘆葦板牆封閉,上下各開一窗。西廂樓正面門窗欄杆全無,無觀看臺,西山牆立面改為水泥磚牆,牆外增做混凝土樓梯,室內木樓梯拆除或被封,整個樓板構架白蟻侵蝕嚴重,地面籮底磚全部損壞。大殿前檐“勾連搭造”被拆除,改為兩架樑,檐口加砌磚牆,隔扇已無殿身檐柱。後殿東立面清水牆被開窗四檔,開門兩檔,北磚細博風板損壞嚴重。西立面下垂脊坍塌,開窗戶兩檔,南立面兩廂走廊門窗移至檐口,殿走廊被封閉。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旅遊價值

  大修後的泰州都天行宮,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樓、戲樓、東西廂樓、大殿和後殿。山門殿為兩層樓屋,東西五間,硬山屋面,五層式磚細封檐。南立面上雕祥雲磚雕,並鑲嵌“都天行宮”橫額。下為磚圈拱形對開正門,兩旁有獅子盤球石鼓。內裝屏門,後連兩層戲樓,戲臺以北為院落,左右各有廂樓七間,東廂樓與西廂樓保持對稱格局。院北為三開間的大殿,清水磚牆,硬山屋面,前檐“勾連搭造”形狀。殿東牆嵌有清光緒二年《重修都天行宮記》碑石。碑由提舉銜、兩淮候補運判、管理泰壩監掣定遠凌樹模撰文。殿中方磚鋪地,六根立柱,顯得開闊。月臺置放著按廟裡的獨角銅獸香爐原物(現藏市博物館)一比一複製的海豸香爐,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八日落成(都天行宮原有獨角銅獸香爐現被泰州市博物館收藏)。大殿後是五開間的後殿,中有小天井,東西兩側及北面為鎖式兩層樓,室內設木樓梯,走廊帶格扇、檁墊枋。通觀都天行宮,南北長十餘間,東西寬五間。其造型別致,佈局有序,復現清代早期建築原貌。行宮東側有兩棵古銀杏,樹齡分別約為五百九十年和三百五十年,雖歷經滄桑, 猶枝繁葉茂。二零零五年,泰州市建設局園林綠化部門拆除規劃紅線內的其它建築,保留部分古社稷壇的遺構,圍繞兩株古樹名木巧妙織綠,擇地造景,適當配以與古建相協調的亭、廊,點綴石景、池水,建成都天行宮遊園,與都天行宮建築群落相得益彰,平添幾分古樸、典雅的韻味;並留有一定的開敞性的活動場地,供市民、遊人遊憩或鍛鍊之用。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娛神

  宋、元以來,每逢一些神、佛的紀念日,泰州寺廟的僧尼、宮觀的道士常舉行各種廟會(又稱香會或鄉會)。各個商業、手工業行會也都形成固定的會名,每個行會又有他們的行業神或祖師,如杜康、魯班、楊戩、陸羽等。這些行業神或祖師,有虛構出來的,也有本有其人而將其神化的,本行業建小廟供奉或在大廟中為其立神位。史料記載或民間傳說這些行業神的誕辰日或得道日,該行業就請出尊神,上街迎會,即是廟會。

  舊時,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和九月初九,古城泰州都要舉辦“都天廟會”,主要活動是迎神出會,即請都天大帝巡行地方,驅逐瘟疫。都天廟內地方小,就擡著都天塑像在大街小巷遊行。神轎由都天行宮起駕,出巡時,通常用綠紗大轎擡著都天大帝像,沿著城區的主要街道巡遊一圈,然後再擡回都天廟(迎會隊伍不走重複之路),神像奉安入座,廟會結束。都天廟會由各行各業、道士、和尚聯合舉辦,盛況空前,成為影響最大也最為熱鬧的泰州民俗勝會之一。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娛人

  十八日的出駕日(即迎會)四鄉八鎮農民和城裡居民紛紛湧上街頭觀望,南北客商雲集,是最熱鬧的一天。城裡人近水摟臺,預先選擇觀會最佳去處,有的搭起臨時看臺,有的爬到屋頂上。途中,前邊有人鳴鑼開道,後邊跟隨儀仗執事,旗牌傘蓋。隊伍中間還有各種遊樂表演人員,在行進中表演十番鑼鼓、花擔子、舞龍、舞獅、跳大頭娃娃、跑旱船、踩高蹺等各種雜戲。觀眾們跟著巡遊隊伍,邊走邊看,熱鬧異常。迎會隊伍所經路途的橋口或要道口都在民家設祭,祭桌上置香爐、燭臺、食品、茶果及各種古玩、盆景。法駕行到祭處就停駐。轎子擱在矮凳上,旗傘插在地上,轎伕、傘夫、旗手稍作休息。祭主燃燭,燒香,叩頭,放銃三響,再給護駕、擡轎人賞錢。車駕司代表都天回賜祭主一碗都天粥 (綠豆大米粥)、一隻都天蛋(清水煮鴨蛋),據說吃了都天粥、都天蛋可消災降福。

活動

  都天廟會不僅娛神、娛人,其實更具有展覽、各地交流、物資貿易等多種功能。迎會之時,商家大做生意,外地客商也紛紛起來。各種點面師、工藝師大顯身手,茶攤、餅爐、粥擔、面鍋、涼粉桃、棗糕盤等等,遍於路旁。在布棚、竹棚、油布傘之下,則有各種玲瓏玉器、竹木製品、土偶漆雕、布匹綢緞、花粉胭脂、古玩字畫。隨著時代變遷,廟會習俗逐漸消亡,迎神出會的活動早已蕩然無存,那些十番鑼鼓、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等雜戲,演化成民間文藝表演。時下,探究都天是哪一路神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天廟會曾是泰州的重大節日之一,寄託著百姓樸素的願望,是民俗文化的一個載體。隨著各地廟會紛紛恢復,泰州嘗試恢復都天廟會,光大古老民俗文化,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學術信息

  民盟泰州市委員會當初在修復都天行宮的提案中指出,都天行宮年久失修,加之無人看管,建議文物部門儘快修復,以陳列張巡有關史料,也可用作泰州鹽稅博物館等。提到泰州鹽稅,讓人不禁聯想起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在許多史料記載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江淮地區的都天廟均託名祭祀張巡,實祀張士誠。當年張士誠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後兵敗被視為寇。時至清代中期,當初跟隨張士誠起義的江淮子弟的子孫們,不甘心自己的祖輩淪為寇匪,泰州地區四鄉八鎮紛紛建起都天廟,避人耳目,為祖輩張揚。

帶你去領略都天行宮的風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