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

Tags: 常識, 思維,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上帝為什麼會笑?是嘲笑人類的無知麼?也許各位已經接觸過了一些思維方法的書:《思維導圖》、《全腦思維》,又或者是《麥肯錫方法》、《金字塔原理》諮詢顧問叢書,再深一點的就是哲學類的方法論。這些書銷量都不低,甚至同時看過這兩類書的人也不少,那麼他們是否已經建立了超乎常人的思維方法?不盡然。擁有一個好的思維方法的頭腦,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而且還和好幾個關鍵因素有關:

方法/步驟

“知識面”

  企圖通過看一本書,幾本書速成學到思維方法是很天真的,因為需要我們看很多書,完全不同的、觀點對立的書。

  一個人要建立適合自己的思維模式,先得知道有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行業,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們不能一一體驗,唯有通過讀書去了解。

  太多人讀書愛讀感性的書,而不願意讀那些拗口艱澀,充滿思辨的書,那些讓人激動的書,感覺能快速上手的書,只怕你雜七雜八讀了很多,你的大腦依然是一團漿糊。

  大部分人讀書不過是想通過閱讀找到和自己思維模式接近的那個作者,尋求認同,抱團取暖。他們何曾能耐心看看和自己立場不同的文章?

  比如在微博上觀點不同立即破口大罵的人少了麼?哪裡有什麼左派右派,都是不講理派。

  可假如你真想學理性思維,就得廣泛閱讀,瞭解各種看世界的視野,無論你是否認同他們的立場和觀點,你得耐心分析立場觀點背後的論證和事實,這並非是什麼了不起的方法。

  但是我們中國太多人都喜歡遇事情感第一,理性靠後,不說別的,就說一個釣魚島,沒幾個人說得清楚歷史來龍去脈,卻不惜消費愛國熱情。

“經歷面”

  即使是固化在一個方向,要學到一套專業操作流程(流程還不是思維,思維是知道為什麼流程該如此設計),光閱讀也不夠,得反覆訓練。

  比方說你學到一個分析問題的方法,比如麥肯錫的“現象–問題–原因–對策–反饋”循環,看起來容易,但真成為你的思維武器庫中的一種,你至少得找不同場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反覆練習。

  記住是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反覆練習,把一件事情反覆做一百遍和用一個方法反覆做一百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常常見很多人的工作經歷其實不過是工作年限,Ta有什麼工作經歷?沒有經歷,你又如何能讓一種思維深化成你的職業本能?

“思考面”

  讀書學習能讓你知道世界如何運行,經歷能讓你驗證你學到的知識是否真的和世界合拍,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你還是依賴經驗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思維。

  所謂經驗:“你可以提出一個對策,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這樣做就可以解決,一一覆蓋,誰覆蓋得多誰厲害。”

  但如果你有思維,就可以解決沒有經驗覆蓋的事情,你至少可以提出一個假設,假如這個事情從哪裡開始,下一步會出現什麼?那麼大家的對策又是什麼,然後我們該如何反應,思維有多深,你的思想就能走多遠。

  所以越是有了經驗,越要主動總結自己的經驗,把他抽象成一種分析問題的框架,當你能夠提煉出某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框架時,你就開始有了思維。

  很多人有了經歷,卻少了總結,長期下去,他越來越依賴本能或者經驗做事,對於他熟悉的工作,他做得很好,也就以為自己有了思維,其實不過是有了對待某類事情的條件反射。

  假如遇到環境的改變,他就會手足無措,突然發現自己其實很無能。

  要總結思想的方法我覺得很簡單,就是寫長文,一個連一萬字原創文章都寫不出來的人,就別談什麼思維理性了吧,那是個笑話。

“換位面”

  可一個人有了結構化思維,未必就是好事,因為世界之大,思維種種,未必大道相通,也可以南轅北撤。

  遇到你不能接納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你怎麼辦?

  比如我現在就比較反感大道至簡,玄而又玄,幻而又幻的說法,但我心裡其實明白這些之所以流行,是有道理的,也是有社會和現實事實做支撐的。

  那麼我在遇到我不認可不喜歡的思維方式,我該如何包容化解?這是更高的命題,也更難。

  如果你只能理解用你的思維來理解世界,那麼你一定無法得到世界的回聲,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你而設計的。

  可在寬容和理解之間,往往站著我們不肯妥協的內心。

  假如你真的理解這些,你就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沒有速成的路,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路。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