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國土幅員遼闊,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因緯度位置、海拔高度和海陸分佈等自然地理因素不同,造成地區之間自然差異。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由於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顯著,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歷史中,各地形成了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農業生產形式。所以,根據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類型的不同,我國大致可劃分為四大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具體劃分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北方地區地勢坦蕩,耕地以旱地為主,多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所以人們主食以麵食為主。東北和華北平原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產區。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南方地區耕地以水田為主,氣候較溫暖,降水豐沛,為發展種植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水稻是本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人們主食以米飯為主。南方還有很多河流、湖泊、魚塘等水域,盛產淡水魚等水產品。因此,南方地區有很多的魚米之鄉。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西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受水資源的制約,在具有灌溉條件的河流附近和綠洲,可以發展種植業和栽培業(如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塞外江南”)。而多數地區由於降水少,只能發展牧業。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牧場分佈地。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崑崙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候寒冷。
青藏地區的農業以牧業為主,這裡分佈著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場。主要牲畜是世界上其他地區沒有的犛牛、藏綿羊、藏山羊。在青藏地區的一些谷地,分佈著一些種植業。那裡的特色作物為青稞,它是當地居民傳統食品糌粑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