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新聞敏感度?

你還在為寫一篇新聞報道頭疼嗎?那就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細胞吧。

方法/步驟

1、提升政治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記者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一種表現,它對記者捕捉新聞起著關鍵的作用。記者的責任感越強,不但觸發新聞敏感的機會越多,而且產生的動力也越大。

舉例:曹華在群眾路線活動下鄉過程中,發現準旗有個地方的樹苗賣不出去,於是立刻去到苗農、相關部門那裡,對此作了採訪報道。

2、提前預習,心中有數

《新聞寫作創新智慧》中有這麼一個例子:美國有一位著名的騎師,功績卓著,許多記者慕名採訪,但就是挖不出有價值的東西。恰好名記者利布林很想一試身手,不過他沒有貿然訪問, 而是提前閱讀了許多書籍,訪問了一些馬術專家,他發現:當跑馬高速飛奔時,圓形運動場對馬 和騎師產生了離心力,而必須克服這種離心力才能取勝。記者心裡有數了,把採訪對象的“學 問”當作主題發現的切入點,必有收效。於是見了騎師,記者的第一句話就問:“您賽馬時左鐙(deng四聲)皮帶要比右鐙皮帶放長多少?”騎師一聽就來勁了,對方居然也懂得重心內側的訣竅,就滔滔不 絕地談了一個多小時,使記者順利地完成了自己預先期望的採訪。試想記者在採訪前沒有做關於馬術的“預習功課”,被採訪者積極性不會被調動起來,最終的採訪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在採訪時,從不打無準備的仗。為了採訪著名經濟學家慄明先生,她專門閱讀了慄明的新作《股市風》。原來不太願意接受採訪的慄明,在聽到一位電視臺記者居然知道他的外號叫“慄股份”時感到非常吃驚,同時也對採訪記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欣然接受採訪。這樣先入為主、心中有數的交往方式值得每個年輕的記者借鑑和學習。

齊畢力格老師,之前瞭解到他剛拿上駕照。

同時,預習不應只侷限於對被採訪對象的瞭解,還應瞭解、掌握相關的報道行情。這裡所說的行 情是指有關該人物或者事件的各媒體的相關報道。哪些被報道過,從什麼角度報道的,哪些還是空白,這些都要儘可能地去掌握。比如清明節,很多媒體都報道文明祭祀等,而個別媒體就報道入殮師等;比如迷笛音樂節,常規報道包括音樂節的火爆和熱鬧,個別媒體就報道廁所內用過的手紙堆得小山那般高、溜白菜等藝術行為。

3、深入觀察,發現新聞背後的新聞

記者的工作絕非一般的發現新聞、報道新聞,而是要探尋和挖掘那些往往深藏不露但含金量高的事實,追求並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如在第24屆漢城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時,加拿大選手約翰遜跑出了9秒79的新世界記錄,千餘名記者和場上數萬名觀眾歡呼雀躍。但上海《新民晚報》特派記者徐世平卻異常冷靜,他透過約翰遜一雙“醉漢的眼神”,懷疑該運動員有再次服用興奮劑的可能,認定這個成績背後有文章可做,於是他跟蹤追擊,深入挖掘到該運動員檢查尿樣時的許多第一手資料。3天后,當大賽組委會宣佈約翰遜尿樣檢查呈陽性,3天前所創成績無效時,徐世平僅用15分鐘時間就向編輯部發回《約翰遜再次欺騙全世界》的稿件,既搶了個第一報道,又搶了個獨家新聞,令各國同行讚歎不已。

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聞行當時,去採訪一個著名女演員的首場演出,到劇場後發現演出已經取消,他就回來睡覺了。半夜,他突然被電話鈴聲驚醒了,編輯告訴他:其它各報都在頭條位置登出了這個女演員自殺的消息。編 輯氣呼呼地說:“像這樣的女演員首場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聞,背後還可能有重大新聞,記住:以後你的‘鼻子’不要再感冒堵塞了。”

4、反覆練習,不斷實踐

多想、多寫、多總結

5、加強知識積累,多看新聞

多讀報紙、多聽廣播、多看新聞節目,多學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