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碩士複試基礎知識考點:利率決定理論
方法/步驟
利率決定理論
一、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
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是以剩餘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割作為起點的。馬克思指出, 利息是貸出資本家從借入資本的資本家那裡分割來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剩餘價值表現為利潤, 因此, 利息量的多少取決於利潤總額。利息率取決於平均利潤率。利潤率決定利息率, 從而使利息率具有以下特點: ( 1) 隨著技術發展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平均利潤率有下降趨勢, 因而也影響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變化的趨勢。由於還存在某些其他影響利息率的因素, 如社會財富及收入相對於社會資金需求的增長程度, 信用制度的發達程度等, 它們可能會加速這種變化趨勢或者抵消該趨勢( 2) 平均利潤率雖有下降趨勢, 但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而就一個階段來考察, 每個國家的平均利潤率則是一個相當穩定的量。相應地, 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 由於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兩類資本家對利潤分割的結果, 因而使利息率的決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平均利息率無法由任何規律決定; 相反, 傳統習慣、法律規定、競爭等因素, 在利率的確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二、 古典的利率理論
19 世紀八九十年代, 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瑞典經濟學家維克塞爾和美國經濟學家費雪等人對支配和影響資本供給與需求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終於提出資本的供給來自於儲蓄, 資本的需求來自於投資, 從而建立了儲蓄與投資決定利率的理論。由於這些理論嚴格遵循著古典經濟學重視實物因素的傳統, 強調非貨幣的實際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 因此被西方經濟學者稱為古典利率理論, 也被後人稱為實際利率理論。古典的利率理論認為, 利率決定於儲蓄與投資的均衡點。投資是利率的遞減函數, 即利率提高, 投資額下降; 利率降低, 投資額上升; 儲蓄是利率的遞增函數, 即儲蓄額與利率成正相關關係。
三、凱恩斯利率理論
凱恩斯學派的流動性偏好理論認為利率不是決定於儲蓄和投資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貨幣量的供求關係決定的。凱恩斯學派的利率理論是一種貨幣理論。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認為,利率決定於貨幣數量和一般人的流動性偏好兩個因素。凱恩斯認為,貨幣的供應量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貨幣的需求量起因於三種動機。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前兩種動機的貨幣需求是收入的遞增函數,記為M1=L1(Y)。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記為M2=L2(r)。貨幣總需求Md=L1(Y)+ L2(r)。貨幣總供給為為Ms(Ms由貨幣當局決定),當Md=Ms 時可以求均衡利率re。當利率非常低時,市場就會產生未來利率會上升的預期,這樣貨幣投機需求就會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中央銀行供應多少貨幣,都會被相應的投機需求所吸收,從而使利率不能繼續下降而“鎖定”在這一水平,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四、可貸資金理論
由英國的羅伯遜和瑞典的俄林倡導。他們一方面反對傳統經濟學對貨幣因素的忽視而將利率的決定僅限於實際因素;另一方面又批評凱恩斯只強調貨幣供求而否定實際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按照可貸資金理論,借貸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均包括兩個方面:借貸資金需求來自某期間的投資流量和該期間人們希望保有的貨幣餘額;借貸資金供給則來自於同一期間的儲蓄流量和該期間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用公式表示,有:
DL=I+ΔM D
SL=S+ΔM S
式中,DL 為借貸資金的需求;SL 為借貸資金的供給;ΔM D 為該時期內貨幣需求的改變量;ΔM S 為該時期內貨幣供應的改變量。顯然,作為借貸資金供給一項內容的貨幣供給與利率呈正相關關係;而作為借貸資金需求一項內容的貨幣需求與利率則呈負相關關係。就總體來說,均衡條件為:I+ΔM D =S+ΔM S
這樣,利率的決定便建立在可貸資金供求均衡的基礎之上。如果投資與儲蓄這一對實際因素的力量對比不變,按照這一理論,則貨幣供需力量對比的變化即足以改變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貨幣現象,如圖所示。圖中的M 0 是尚未增加ΔM S 的貨幣供給量,M 1 是增加了ΔM S 之後的貨幣供給量。可貸資金利率理論從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貸資金的供求和利率的決定, 可以直接用於金融市場的利率分析。特別是資金流量分析方法和資金流量統計建立之後, 用可貸資金理論對利率決定作實證研究有實用價值。
五、IS—LM 模型的利率決定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批判的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使利率決定理論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該理論存在著一個明顯的缺陷, 那就是沒有考慮收入因素對利率的影響。而在實際工作中, 收入因素對利率的決定是有重要作用的, 這種作用是通過對儲蓄和貨幣需求的影響來實現的。由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首先提出、美國經濟學家漢森加以發展而形成IS—LM 模型, 充分考慮了收入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 從而促進了利率決定理論的發展。 IS—LM 分析模型, 是從整個市場全面均衡來討論利率的決定機制的。該模型的理論基礎有以下幾點: ( 1) 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可分為兩個領域, 產品領域和貨幣領域。在產品領域中要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投資 I 和儲蓄 S , 在貨幣領域中要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貨幣需求 L 和貨幣供給 M。 ( 2) 產品領域均衡的條件是投資I=儲蓄S, 貨幣領域均衡的條件是貨幣需求 L = 貨幣供給 M , 整個社會經濟均衡必須在實際領域和貨幣領域同時達到均衡時才能實現。 ( 3) 投資是利率r的反 函數, 即I( r) ; 儲蓄是收入Y的增 函數, 即 S( Y)。貨幣需求可按不同的需求動機分為兩個組成部分 L1 和 L2 , 其中, L1是滿足交易與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 又是收入的增函數, 即 L1 ( Y) ;而 L2 是滿足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 它是利率的反函數, 即 L2 ( i) 。即貨幣需求 L = L1 + L2; 貨幣供給 M 在一定時期由貨幣當局確定, 因而是經濟的外生變量。
根據以上條件, 必須在產品領域找出 I 和 S 相等的均衡點的軌跡, 即 IS 曲線; 在貨幣領域找到 L和 M相等的均衡點的軌跡, 即 LM曲線。然後由這兩條曲線所代表的兩個領域同時達到均衡的點來決定利率和收入水平, 此即 IS—LM 模型。其中, IS 曲線是產品市場均衡時利率與收入組合點的軌跡, S = I 是產品市場均衡的條件。IS 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從 IS 曲線反映的收入與利率的關係來看, 利率較低, 則投資較大, 從而收入增加, 儲蓄也將增大。 LM 曲線是在貨幣市場均衡時反映利率與收入的組合點的軌跡。 從 IS—LM 模型我們可得以下結論: 均衡利率的大小取決於投資需求函數、 儲蓄函數、流動偏好即貨幣需求函數、貨幣供給量。當資本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 IS 曲線將向右上方移動, 利率將上升; 當邊際儲蓄傾向提高, IS 曲線將向左下方移動, 利率將下降; 當交易與謹慎的貨幣需求增強, 即流動偏好增強時, LM 曲線將向上移動, 因此利率將提高; 當貨幣供給增加時, LM 曲線將向下移動, 利率將降低。IS—LM 模型是揭示利率決定的比較系統的理論, 該模型成為分析利率變動趨勢一個較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