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
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歷史上,唐朝嶺南道,也包括曾經屬於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在宋代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嶺南之概念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由於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可能特指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縣市則並不包括在內。
歷史概況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漢初,它是南越國的轄地。所
嶺南各式建築(7張)
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佈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南嶺山脈阻礙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交通與經濟聯繫,使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遠不及中原地區,被當時中原華夏漢人稱為“蠻夷之地”。自唐朝宰相張九齡在大庾嶺開鑿了梅關古道以後,嶺南地區才得到逐步地開發。
《晉書·地理志下》將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稱為“嶺南三郡”,明確了嶺南的區域範圍。嶺南北靠五嶺,南臨南海,西連雲貴,東接福建,範圍包括了今廣東、海南、廣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後,越南北部才分離出去。五嶺不單是指五個嶺名,也包括穿越南嶺的五條通道。
嶺南又稱嶺外、領表。嶺南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境區域,這些地區不僅地理環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南嶺(嶺南)溫潤的神山秀水蘊育出嶺南人能屈能伸、張馳有度、敢為天下先等性格文化特徵,中華民族的每一次重大變革,幾乎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如洪秀全、孫中山、何子淵、容閎等正是其中的一份子。[1]
氣候環境
嶺南特色——騎樓
嶺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具有熱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特點,嶺南的大部分屬亞熱帶時運季風氣候,雷州半島一帶,海南島和南海諸島屬熱帶氣候。北迴歸線橫穿嶺南中部,高溫多雨為主要氣候特徵。大部分地區夏長冬短,終年不見霜雪。太陽輻射量較多,日照時間較長,以廣東省為例,全省各地的平均日照時數載1450小時-2300小時之間。嶺南為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風向隨季節交替變更。夏季以南至東南風為主,風速較小;冬季大部分地區以北至東北風為主,風速較大;春秋季為交替季節,風向不如冬季穩定。因全年氣溫較高,加上雨水充沛,所以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百花爭豔,各種果實終年不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植物也為動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嶺南動物種類較多,是全國動物最繁盛的地區之一。
地理面貌
嶺南地貌因在歷次地殼運動中,受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山地、丘陵、臺地、平原交錯,且山地較多,岩石性質差別較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的特點。嶺南河流眾多,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少,汛期長,徑流量豐富等特點,這些河流絕大多數源自西北部、北部和東部的崇山峻嶺中。嶺南最大的河流珠江,是中國第三長河,流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
自然風光
嶺南自然風光婀娜多姿,既有氣勢磅礴的山巒,也有水網縱橫的平原;既有岩溶洞穴,也有川峽險灘的奇景,更有海天一色的港灣風光。廣東名山中,明末清初的嶺南著名詩人屈大均最為欣賞的是羅浮山,曾在隱居處大書“南嶽草堂”。
商貿經濟
古代嶺南,由於山高嶺峻的阻隔,與中原溝通困難而開發的較晚。但正是“山高皇帝遠”,較少受到中原政治風波的影響,經濟發展一直較為平穩。與中原地區“以農為本”的模式相同,農作物為五穀,尤以水稻為首,而且種植歷史相當悠久。除水稻以外,嶺南水網縱橫,氣候溫和,養魚、種果、種桑、育蠶,重視經濟作物與多種經營。嶺南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較早開放的港口,海上對外貿易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商品經濟和商品意識。明代至清中期,是古代嶺南最繁榮的時期,廣州長時間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清代時珠江商貿航運更加繁忙。康熙帝二十四年,在廣州建立粵海關和在十三行建立洋行制度,乾隆帝年間開始,准許外國人在十三行一帶開設“夷館”,方便經商和生活居住。
社會環境
嶺南文化影響
商周以後,嶺南與中原及長江流域已存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往來。戰國時,嶺北漢人因經商、逃亡或隨軍征戰等原因,逐漸南來。但對嶺南的開拓,則是在秦代統一嶺南後才開始的。唐代開元年間,張九齡主持擴建大庾嶺新道,使其成為連同嶺南嶺北的主要通道。“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原之聲教日進矣,遐陬之風俗日變矣。”歷史上歷次漢人的大舉南遷,不僅加快了嶺南的開發,並以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影響了越族人。同時,歷代流人貶官的流放,對提高嶺南各地文化素質與文化水平,或多或少出過力,唐代流貶廣東有史可考者,流人將近300,降官近200。其中名人士大夫更起到促進的作用,如劉禹錫、寇準、秦觀、湯顯祖、柳宗元、韓愈等。
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遺蹟。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它的範圍很廣,涉及各個領域。文物是反映一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蹟和遺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近現代的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是研究民族歷史的實物資料。有些少數民族由於歷史的原因,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或關於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該民族的歷史文化遺蹟和遺物,就成為研究該民族歷史的唯一可依據的材料,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間風俗、習慣等民俗現象的遺蹟和遺物。作為不同風俗的代表性實物,文物資料作為史學研究的依據,可使人們瞭解到一個民族或本民族某個地區風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瞭解到這些民俗現象怎樣規範和促進人們的社會生活,並使之鞏固、發展或得到調整。
這些文化遺物,反映著社會發展、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是博物館等文物收藏機構的主要收藏品。
在嶺南文化的研究和文物收集整理的工作中為之付出努力並取得貢獻的人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文物收藏家、鑑賞家李志,多年來他主要從事嶺南本土古陶瓷、青銅器的研究鑑定和修復工作。他是嶺南古陶瓷館館長,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專家組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會員。
他的研究為嶺南遠古文化提供了寶貴的重要依據。
華南
華南地區,現指中國南部地區,為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七大大地理分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華南地區一般包含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以及香港、澳門兩特區。而民國時代的教科書中,將華南的範圍定義為: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五省、海南特區和香港、澳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再進一步把臺灣省加入其中,合稱“華南六省”。而民間的“華南地區”則有多種說法;自然地理意義上的華南地區,包括中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廣義自然地理上的華南地區還包括福建中南部、臺灣省區。廣州是我國國家中心城市,深圳是我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是副省級城市。
地理位置
華南地區位於中國最南部。北與華中地區,華東地區相接,南面包括遼闊的南海和南海諸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相望,華南地區邊界的武夷山、南嶺也大致是人類學的分界線,廣東、福建有華南虎。西南界線是中國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國家的邊界。在行政區上,本區包括臺灣省、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中南部,廣東和廣西的中南部,雲南省南部和西南部。
中國小學、初中、高中通行地理課本上,都有南部沿海地區的概念。它是指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福建省、海南省四省三區,及國家劃歸上述省區管轄的臨近海島,如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東沙群島(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臺)、白龍尾島(桂)等。這使福建省和臺灣省成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兩個概念的交迭區。雖然在很多時候,福建省、臺灣省名義上被列入華東地區,但閩臺兩省在文化上,風俗上,血緣和人員移動等方面,多傾向於華南板塊,尤其是福建省閩中南地區的華僑文化,跟廣東省西江流域(廣肇)、東江流域(惠嘉)、東翼沿海(潮州)的華僑文化,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表現特徵;國家一般將福建、廣東兩省共同視為重點僑鄉。
自然地理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地理區劃圖
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臺灣四省(區)和福建中南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華南地區:南北向基本以北迴歸線分為南部與北部,東西向以福建與廣東、廣東和廣西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氣候
本區北界,是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分界線。這條界線以南的華南地區,最冷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4℃,日平均氣溫≥10℃的天數在300天以上。
華南
多數地方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是一個高溫多雨、四季常綠的熱帶-南亞熱帶區域。這裡,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有熱帶兩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地帶性植被。現狀植被多為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坡和小片的次生林,熱帶性森林動物豐富多樣,有許多典型的東洋界動物種類。地表侵蝕切割強烈,丘陵廣佈。在長期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丘陵臺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迅速的生物積累過程的同時,還進行著強烈的脫硅富鋁化過程,成為我國磚紅壤、赤紅壤集中分佈區域。區內擁有廣闊的熱帶海洋。珊瑚島景觀獨具一格。全區自然面貌的熱帶-南亞熱帶特徵突出,這與華中地區的亞熱帶景色有明顯的區別。充分利用豐富的熱量和水分資源,發展熱帶作物,合理利用和保護熱帶性植物和動物資源,開發熱帶海洋資源等,是華南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問題。
省區簡介
廣東省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轄21個省轄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廣州、深圳),地級市19個。廣東在語言風俗、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一面,內部有三大民系,與中國北方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廣東GDP值已超越臺灣,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文化最開放的省份。以製造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 ,廣東為中國第一經濟強省,走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前列,連續十幾年經濟領先中國其他省份。廣東省以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在許多經濟指標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存款、專利申請量、稅收、進出口總額、旅遊總收入、移動電話擁有量、互聯網用戶、貨物運輸週轉總量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與東盟之間唯一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是華南通向西南的樞紐,是全國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優勢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全自治區聚居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首府南寧是東盟十國和中國團結合作的聚會地點,素有綠城之美稱。
福建省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與臺灣隔海相望,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主體,福建省大部分為山地,人口3600多萬。福建籍的中科院院士人數居全國各省區第三位引。福建省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有海外華僑、華人1000多萬;臺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佔80%以上,港澳同胞中閩籍同胞有120多萬。他們以公認的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創造了許多神奇的創業故事。福建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科研力量。此外,福建還培育了全國知名的海峽人才交易市場和各類人才庫,人才儲備豐富。
海南省
海南,中國第五個經濟特區,海南島是中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僅次於臺灣的全國第二大島。海南省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麵積最大的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組成。“亞洲四小龍”之一,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並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聞名於世。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由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路氹城四個部份所組成。其中澳門半島北面與中國內地連接,而氹仔和路環本是兩個分離的離島,但後期填海工程把兩離島完全連接成稱為路氹城的地段。東面與香港相距30公里。
臺灣省
臺灣是靠近中國最大的島嶼,自古以來臺灣就和中國的有十分靠近的關係,在中國古代文獻裡,被稱為“夷州”、“小琉求”等。元朝到清朝1885年臺灣屬福建管轄,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式設行省。臺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佔80%以上,其它的諸如服飾、飲食、婚慶、喪葬等習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處。臺灣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還包括靠近福建的金門與馬祖等島嶼,臺灣海峽為中國南北方之間的海上交通要道,她與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海南島,構成一條海上“長城”,為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東南鎖鑰”,“七省藩籬”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