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繪本語言不必盲目崇拜?

在給孩子閱讀繪本中,經常看到有專家提醒:給孩子讀繪本應該堅持使用繪本本身的語言,因為繪本語言有自身的審美特點,邏輯特點,韻律特點等,家長不應該將這些語言簡化為日常語言,讀繪本就要忠實於作者本身的語言,如此才是親子閱讀的關鍵。 我一直篤信這個觀點,親子閱讀中一方面為繪本語言的傳神、精確、優美而感嘆,另一方面也自然是“照本宣科”,除了增加語言的渲染性、表演度之外,對於書本上的詞語“不敢增一字,不敢減一字”,唯唯諾諾的進行著繪本的大聲朗讀。只是在等孩子發問的時候才敢做出一些解釋。 長此以往,我發現瞭如下問題: 第一、能夠閱讀的書目變得非常窄。 以《青蛙弗洛格成長故事》為例,這幾乎是親子閱讀的必讀書目了,作者馬克斯·維爾修思是一位備受國際推崇的兒童插圖畫家。本套圖書曾獲荷蘭GoldenPencil大獎、法國Prix de Treize大獎、德國Bestlist Award大獎、美國GraphicAward大獎。目前該系列已經被翻譯成38種語言,全球銷量逾百萬冊。 我在很早的時候就買了這套書。目前點點能看得懂的只有其中的幾本:《冬天裡的弗洛格》,(這本還是我在下雪的時候讀給他聽的,詳情請見:第一場雪裡的親子共讀)《弗洛格嚇壞了》,《找到一個好朋友》等幾篇。而《特別的日子》,《弗洛格是個英雄》,《我就是喜歡我》,《愛的奇妙滋味》,《難過的弗洛格》等從題目上看我就直接PASS掉了,我可不想讓孩子因不能理解產生挫敗感。 因為要忠實於繪本本身的語言,而不能用自己的日常語言,於是擱置便理所當然。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沒有繪本看,而是看見一本本顏色鮮亮,情節有趣、價值高尚的繪本而無法開展親子閱讀。 第二、孩子的閱讀興趣受到妨礙。 此處再舉一個例子。《當我們在一起》是一本非常棒的繪本,其畫面感、審美旨趣都堪稱優秀。每一幅畫面都能自成體系,然後將“在一起勝過一切”的價值觀念表達的淋漓盡致。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一本繪本。 如下圖所示。這是一幅很溫馨的場景,大家一起去池塘邊嬉戲,有家人,有朋友,有美景,有喧譁,但是看看圖右邊那段文字,何其優美,但也是何其不適應孩子,顯然無法讓兩歲的寶寶知曉。如此有價值的繪本便只能被擱置一邊,長此以往,孩子會缺乏對這本書的熱情和興趣,這是必然。第三、孩子對閱讀的理解也變得狹隘。 低幼階段的孩子的孩子閱讀主要是興趣導向,但是由於語言的障礙,孩子直覺的以為有些書是不好看的,有些書是好看的,有些是能看的,有些書是不能看的,而繪本其主要意義之一在於“讀圖”,通過讀圖來培養孩子的興趣,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因為語言而導致對閱讀理解的狹隘也成了我的困惑和糾結點。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直接買一些適合此一年齡段的書就可以了啊。我並不太贊同,第一,太費錢,造成已買的書的擱置,不划算;第二,中國的圖書其實沒有分級標準,因此兩歲孩子可以閱讀的並未標明,給選擇造成困難;第三,即使參考其他孩子的閱讀書目,也無法直接應用,因為其他孩子喜歡和能接受的未必適合自己的孩子。摸索的時間太長,等找到了“黃花菜都涼了”。 有鑑於此,我認為對孩子的親子閱讀需要擺正對繪本語言的盲目崇拜。 家長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首先要認同繪本語言的價值,這是本文思考的一個前提,但是家長也應該擺脫繪本語言的束縛。要切記,繪本的閱讀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要藉助繪本的閱讀實現閱讀興趣的培養,觀察力培養,理解力培養,當然也包括語言培養,但是不能認為語言就是全部,對專家觀點的盲目遵從、對繪本語言的盲目崇拜不利於孩子親子閱讀的開展(如上述列舉的幾個問題都是對閱讀不利的)。 家長可以創造性用自己的語言和孩子一起解讀繪本,也就是帶領孩子分梯度閱讀。如對於同一本書(根據繪本本身的特點和孩子的特點),低幼階段:讀圖;然後用故事語言;再次用繪本語言;最後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如此的梯度閱讀是可能的,在實現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閱讀興趣。當然需要家長的靈活安排。 至此,我才真正意識到:繪本固然好,但是並非直接針對你的孩子,而是適應一個抽象的孩子的群體。繪本語言不要求家長的臣服,不是一個需家長去仰視的巨人,更不是親子閱讀的聖經,而是需要你去攀爬、探索,最終能站到他的肩膀上的人,我想這也是繪本編撰者的初衷,站在他的肩膀上眺望遠方,風景方可獨好! 解決了這個問題的我,非常釋然,更重要的是,現在家裡屯的書終於都可以拿出來看啦!——點點,我們發財啦,好多的書呀!

相關問題答案